呵护儿童这个天生的“哲学家”

原作者: 胡华 来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讨论花朵凋零后会变成什么。田巍 摄

       一天,中班的一个小女孩来找我。她说:“我觉得妈妈很讨厌,不知道她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学这么多东西,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她是我妈妈,她是爱我的,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高兴,可她这样做,我很不高兴。我告诉了她,可她为什么就不听呢?”

       我认真听完了她的问题,对她说:“妈妈是爱你的,但她可能不理解你,因为不是每个大人都能理解小孩。”她回答说:“可是在这个幼儿园里,人人都爱园长妈妈,因为你能听懂我们说的话。”

       我突然想起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我们可以在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

       我像发现了宝库一样,从此越发关注儿童的哲学思考。


激发儿童的哲学思考

       除了经常倾听儿童的问题,每周,我们还会有意识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讨论。

      幼儿园里曾有两只兔子,叫花花和草草,它们生下了5只可爱的小兔子。冬天时,我们把它们寄养到7个小朋友和老师家里。一个冬天过去了,回到幼儿园的兔子却只剩5只。另外2只去哪里了?原来,花花和它的一个孩子去了另外的世界。孩子们能接受吗?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生死”问题,因为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问题一:死亡可怕吗?

侯尧(3岁半):死亡就是消失,以后都看不见了,所以很可怕。

马羽萱(6岁):死亡很可怕。很多动物就是因为死亡才灭绝的,这个世界就不美了。

刘旭冉(6岁):不可怕。死亡代表我们的生命到头了,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所以我不会害怕。

……


问题二:人死后去了哪里?

黄彬宸(3岁半):会去一个有亮光的地方,别人也能看到他。

冯妙涵(5岁):人死了,会去另外一个世界活着。

张夷陵(5岁半):人死了之后就会变成星星,然后又到了人的肚子里,变成小宝宝。

……


问题三:亲人死亡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全奕单(4岁半):会让我们很伤心,很难过。

陈刘芷蘅(6岁):带给我们很多的伤心和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个爱我的人。

牛亦菲(4岁半):死亡会带来希望,因为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


问题四:生和死是什么关系?

黄嘉漪(5岁):生是有,死是没有。

李美凝(6岁):死就是把生结束了。

李治渔(6岁半):生是开始,死是结束。

……

       我们发现,儿童在谈论生死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而且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非常豁达,让人震撼。

       为激发孩子们更多的哲学思考,每周二,我们都会在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孩子们的哲学思考,我们把这个板块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些年,我们和孩子们讨论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大人有时很奇怪”“再见的味道”等120个话题,这些话题涉及自己、家庭、朋友、自然、艺术、人文社会、形而上的问题等7个大类。你会看到,儿童对每个问题都有独特的思考。我们也想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思考,了解他们的哲思。


理解儿童的哲学

       在工作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儿童是天生的故事讲述者,更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会像哲学家那样追问事物背后的原因,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积极探索、思考、认识与解释的结果。

       因此,我总对老师们说,理解儿童的本质在于理解儿童的哲学。如果我们不理解儿童的哲学,我们就难以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更谈不上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了解。甚至在讨论课程时,我也经常问他们:“在这个活动里,你的‘哲学目标’是什么?”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与反思中,老师们终于也开始走进儿童,理解他们的哲学观,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园里的张晓敏老师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儿童比成人更有智慧。”张芬老师感叹道:“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好谁坏,只有独立的思想在碰撞。”张蕾老师也说:“成人不愿和儿童做过多的交谈,但是他们不知道,儿童的心灵更接近真善美的境界。”


为儿童的哲学思考创造条件

       我们发现,儿童哲学起源于儿童对世界的困惑与不断的对话,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所以,儿童哲学不仅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更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冲动。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儿童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纯真的心灵,为他们的哲学生活创造条件。

       首先是自由。儿童学习与思考时,只有心灵自由,思想才得以表达。这些思考与表达也得益于自由时间的供给。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自由游戏与自由思考时间。

       在幼儿园,我们会给儿童很多自由讨论时间,过渡环节、区域活动,甚至在刚进入午睡时,孩子们都可以自由交流。因为自由才能让他们产生思想。

       其次是好奇。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哲学思考的内在动力。儿童的天性需要在成人的倾听中得以表达,同时,他们在表达时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有位刚上小班的小男孩对能否在男生小便池大便特别好奇。于是有一天,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男生的小便池大便了一次。我们尊重了他的尝试,因为这个尝试很有可能引发他对性别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每次户外活动,孩子们都会带回很多他们好奇的小物件,我们会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百宝盒,让他们将这些“好奇”珍藏。

       再其次是诗意。对于儿童而言,哲学是充满诗意的,他们通过“诗意之思”传达的人生智慧,甚至让成年人望尘莫及。

       比如,关于结婚,孩子们会说“结婚就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事,就像我爱你”;关于时间,孩子们会说“时间就是向日葵发芽、长高、开花”;关于再见,孩子们会说“再见是眼泪的味道,因为有时说再见会很难过,就会流眼泪”……

      最后是对话。儿童的哲学同成年人的哲学思维一样,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只能通过心灵的激荡与智慧的碰撞才能形成。对儿童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对话,完成他们精神或思想的重构与完善。我们总是鼓励老师与儿童对话,并记录下来,之后进行反思。老师们每周完成的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中总是充满与孩子们温情而美好的对话。

      当我们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展现儿童的天真,保留他们的敏锐,欣赏他们的哲学思考时,我们才敢说,我们是在保护儿童这个天生的哲学家。

(作者系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1日第3版 版名:学前周刊·成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