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实验室”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培养孩子6大共情技能

原作者: 第一教育 来自: 第一教育 收藏 分享 邀请

小编的话

有一项能力是现代生活不可疏忽的,那就是共情能力:能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受?

据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的人,几乎必备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决定着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可持续发展。

在情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日,怎么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呢?

在英国有一个“共情实验室”,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发展4-11岁儿童的6大共情技能。

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018年6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分享会在英国伦敦的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的水石书店(Waterstone's)举行。

讨论由《泰晤士报》儿童图书编辑尼科莱特琼斯(Nicolette Jones)主持,主要参与者有著名儿童作家萝伦查尔德(Lauren Child)、插画家本吉戴维斯(Benji Davies)与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学家罗宾巴纳吉(Robin Banerjee)等。

他们就如何通过插画的小细节和颜色来传达角色的感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墙上分享有关共情力培养的书籍,创造了一面巨大的“共情墙”。

这场精彩纷呈的讨论会是由“共情实验室”(Empathy Lab)组织的“共情日”活动的一部分。

共情实验室是一个新兴的非营利性组织,由米兰达麦卡尼(Miranda McKearny)主持创立。

实验室与11所先锋小学、众多教育作家及出版商合作,为4-11岁儿童提供共情力、文学和社会行为培育项目,致力于通过阅读培养儿童的共情力,期望为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

自2017年起,共情实验室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共情日”活动。

在“共情日”当天,实验室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线上及线下交流与分享活动,鼓励全国各地的儿童、教师、图书管理员和作家相互推荐有助于培养共情力的书籍,使更多人了解通过阅读培养共情力的理念。

共情实验室

麦卡尼创立共情实验室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神经科学证据库,其中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文学发展了我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共鸣的能力。

当她从自己创立的阅读机构退休后,和其他四位创始人克雷格希尔(Craig Hill)、莎拉米尔斯(Sarah Mears)、卡罗琳斯科特(Caroline Scott)、露丝哈里森(Ruth Harrison)花费了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学习和制订行动计划,并最终成立了共情实验室。

麦卡尼和她的同伴们相信共情能够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孩子们的共情力能够通过故事来建立。

作为一个教育组织,共情实验室最大程度地利用阅读、写作和讲故事的方式来培养下一代的共情力。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少有一种共情教育策略能够系统地利用文字、故事和与作者接触来建立共情力。

这正是共情实验室所关注的领域,他们发现:当沉浸在精心挑选的故事和活动中时,孩子们会有更强的共情力和读写能力,这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付诸行动。

共情实验室与11所先锋小学合作开展共情力培养项目。参与项目的教师们围绕友谊、孤独、欺凌、难民和流浪等主题和学生一同进行阅读与探讨,希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共情力,并引导他们将之付诸实践。

在阅读中发展共情力

共情(Empathy),即“同理心”,是一种“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的能力。

共情与同情不同,后者让双方产生距离,处于不对等的位置,前者则是让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于同等的位置。

共情最初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它逐渐进入神经科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大多数专家认同共情涉及人们生理的多个方面,并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

情绪/感情共鸣,即与别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观点/认知共鸣,即运用理性来理解他人的感受;

共情关怀,这是我们帮助他人的动力之源。

共情实验室把共情当做一种核心的生活技能,认为其是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力量。

在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频发的当代社会,培养儿童的共情力尤为重要,它能增强孩子对他人观点和情感的理解,从而有效减少偏见和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推动和谐美好社会的构建。

英国著名作家尼尔盖曼(Neil Gaiman)曾说过:“在阅读中,你可以感受事物,参观你永远不会知道的地方和世界。你会发现,外面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我’。共情是一种将人构建成群体的工具,它让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自恋的个体。”

共情实验室正是将书本作为媒介,期望通过阅读培养儿童的共情力。

事实上,在科学研究中,书本已经被证明了其作为共情力养成工具的可能性。

当进行阅读时,我们的大脑会被欺骗,以为我们真的是故事的一部分,而我们对角色产生的共情会使我们的大脑对真实的人有同样的敏感性。

此外,研究还证明了人类大脑的可塑性,通过实践,98%的人都能变得更具共情力。

共情实验室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将书本作为连接想象中的人物和现实人物的桥梁,希望儿童将在阅读中产生的共情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最终发展其现实中的共情力。

聚焦6大共情技能

在众多理论基础上,共情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活动,与11所各具特色的先锋小学合作开展合作项目,重点建立6大关键的共情技能:

重视、感受、理解和尊重他人经历的能力;

情感识别:拥有识别和分享情感语言的能力;

有效沟通:积极倾听,深入交谈;

具备能理解他人感受的想象力;

善于反思的能力,尤其是对他人感受和观点的反思;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将共情付诸行动的能力。

除重视培养发展共情力外,共情实验室也非常重视这些共情技能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影响。

共情实验室期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发展更具表现力的写作能力,拥有更好的口语和听的能力,具备分析作者创作人物情感时所用技巧的能力,并能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感受世界上的各种文化。

在合作项目中,“共情实验室”团队为学校提供了大力支持:

帮助学校引进心理学和文学方面的专家;

提供战略规划支持、持续培训和咨询服务;

给予能让儿童主导的创造性工具;

提供主题书单(如流浪、交友、难民等主题);

联系作者、出版社与阅读计划资助人;

建设校际交流分享论坛;

提供评估框架,包括员工调查、儿童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教师的共情力评估和记录观察。

截至目前,共情实验室已创立了6个基于书籍阅读的特色工具或活动——共情图书观察员、共情故事包、共情侦探、共情奥斯卡、共情作者军团、共情日,来帮助学校创造身临其境的共情体验。

他们会为学校提供有助于共情教育的核心书籍列表,并邀请书籍作者参与培训和活动。

真实案例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共情实验室”是如何启发孩子的共情能力的?

乔恩比德尔(Jon Biddle) 所在的诺福克郡莫尔兰小学(Moorlands Primary Academy)是与“共情实验室”合作的先锋学校之一。他所教的六年级学生参与了以难民为主题的共情力培养项目。

在课上,比德尔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如莫里斯格莱茨曼(Morris Gleitzman)的《男孩落水》(Boy Overboard)和伊丽莎白莱尔德(Elizabeth Laird)的《无处欢迎》(Welcome to Nowhere),以及包括迈克尔罗森(Michael Rosen)所著《谁是难民和移民》(Who Are Refugees and Migrant)在内的非小说作品。

这些书籍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惊人的,他们自发要求召开班会,商量如何帮助难民,并对难民的相关新闻给予了更多关注。

学校还邀请了来自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和当地慈善机构Gyros(Great Yarmouth Refugee Outreach Support)的演讲者与学生进行交流。

作为大赦国际“为权利而写”(Amnesty’s Writefor Rights campaign)运动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给叙利亚的儿童难民写了一封信。

两位Gyros代表(两人都是难民)则分享了他们逃离家园的故事。

对学生们来说,聆听难民的真实生活是一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们对难民话题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学校还为六年级学生举办了一次难民留宿派对。为增进他们对难民处境的了解,学生们被告知只能携带5件装在塑料袋里的物品。虽然知道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回家,但学生们还是切身感受到了做选择的艰难。

自参与难民项目之后,六年级的学生开始为其他年级的小组设计有关难民的课程,使班级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学生们也真正认识到了共情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意义,明白自己为何会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今年,莫尔兰小学全校都在参与关注孤独的项目。其中四年级的一个班,受辛西娅o朗特(Cynthia Rylant)的书《命名事物的老妇人》(The Old Woman Who Named Things)中主人公的启发,已经为当地村子里的30名老年居民举办了一次茶话会。

共情实验室与学校的合作取得了比预期更大的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共情项目主要对学生产生了5个方面的有益影响:

孩子的共情技能和幸福感;

文化素养;

家庭参与;

社会行动;

学校精神和策略

老师应该怎么做?

为帮助教师更快掌握通过阅读培养孩子共情力的办法,共情实验室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以下的三步法实用性强,易于操作,老师们可以试一试。

1.选择合适的书

第一件事是找到合适的书籍。一种方法是寻找和孩子现实生活背景相近的书籍,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同伴可能正在经历什么。

一般来说,要找那些内容完整并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故事,故事中的感情应该被巧妙地处理,而不是过分地描述,这有助于孩子们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动机。

此外,如果自己寻找有些困难,可以向图书管理员寻求帮助,或者鼓励孩子相互推荐。

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资源,作家罗曼o克兹纳里奇(Roman Krznaric)创建的“共情图书馆”(Empathy Library)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源,该网络图书馆为儿童和成人提供了数百本增进共情力的书籍和电影。

2.教表达情感的词汇

如果孩子们缺乏表达情感的词汇,他们就很难理解对方,也很难进行有效沟通。

以故事为基础的提问和讨论可以很好地构建情感语言,尤其是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是什么导致了角色的行为或感觉,以及他们的行为和情感的后果时。

以《金发姑娘和三只熊》为例。你可以这样问:“金发姑娘真的只是一个窃贼吗?她是不是既无家可归又饥肠辘辘?”

接下来可以用模拟写日记或电话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扮演金发姑娘向熊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

3.设身处地为角色着想

让孩子们与角色深入接触也是培养共情力的好方法。

游戏“如坐针毡”(Hot Seating)在探索欺凌或偏见等话题时效果很好。根据相关的故事或剧本,让孩子们塑造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角色——欺负者或受欺负者,然后让他们坐在座位上接受采访,使他们真正成为那个角色。

像这样融入角色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真实——在创意写作课上,帮助孩子们进入故事中的角色,会让他们的描述更加生动和细致。

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课程中,同样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道德问题的兴趣,并理解他人的观点。

THE END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