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电子手环等产品进校园:保持开放态度,完善评估机制 ...

原作者: 澎湃新闻记者 廖瑾 来自: 澎湃新闻 收藏 分享 邀请
广州广雅中学为学生采购有校内定位功能及可监测睡眠数据的电子手环,西南地区十余所中学试用可提供定位功能的智能校服、杭州一中学课堂引进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的科技进入校园,促进智慧校园发展的同时,也发对学生隐私保护等问题的担忧。
近日,在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万物互联时代的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圆桌论坛上,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出的科技进校园引发的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谈了自己的看法。
余少华认为:“现在很多人工智能,比如机器翻译,都是属于工具,工具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效率,甚至扩大教育的公平度等。”
但他也表示,有些新的科技手段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可能会遭到一些非议。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越做越好,确实为教育进步起到很大作用,但另一些“可能走着走着就走歪了,就需要屏蔽下去”。
因此,余少华强调:“一个科技手段刚出来的时候,需要多给时间看看”,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不要太急”。
长期与科技打交道,余少华切身感受到:“有些东西时间要稍微长一点才能看清,很多科技创新也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修正,慢慢改变,慢慢为人类作出贡献。”
同样,在周洪宇看来,对于新事物、新技术的运用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同时,他认为,任何时候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也需要谨慎对待。
“既然是一把双刃剑,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说,对于某项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产生一些结果应该先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很多东西很难一开始就去立法,这就是为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视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但是具体的立法项目还在讨论,还在研究。”周洪宇表示,立法工作要重视,但是“立什么法、立法的宗旨是什么还要研究”。
他进一步解释,如果对某一个事物一开始就用法律来规范它,未必能够有助于它的发展。但是周洪宇同时强调,对于技术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大意。
“最近几年出现的几种技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想在这些方面需要注重建构相应的机制,比如成立一些伦理委员会。对这些技术的运用,它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这样能够减少技术对我们人类发展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周洪宇提出建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19-3-19 20:26
叶子老师
被关注6 阅读276 回复0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