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母语先行 vs 二语并行,谁又赢了谁?

原作者: 文丨龚琴 编辑丨张凌锋 来自: 外滩教育 企鹅号 收藏 分享 邀请

看点:双语教育以其显而易见的好处成为育儿圈炙手可热的话题,相关的教育方式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究竟如何给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呢? 外滩教育特约作者,拥有八年国际学校一线教师经验的龚琴,从自己三位好友的经历出发,与大家一起,谈谈她对于双语教育的认知。

文丨龚琴 编辑丨张凌锋

双语话题,这两年写的太多了。“双语教育”的热谈背后,我看到的更多是无数家长的焦虑膨胀,还有很多学校的跃跃欲试,打擦边球也好,摸索也好,创新也罢,看你怎么理解了。

这个东东并非新事物,古已有之,但我想再怎么繁盛也抵不过当前的这般火热。无论是政治层面的,还是经济推动的结果,双语教育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方式在中国迅速铺开。简而言之,可以买单,而且愿意买单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因为毕竟,关于双语教育的种种显而易见的好处正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好像也确实是可以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的另一大法宝。

先和大家聊聊我身边几个好友的真实例子

朋友A:

上海人,现为澳洲移民,先生挪威籍,孩子自小在澳洲长大。

在家里,妈妈说普通话,偶尔夹杂着上海话,外公外婆说上海话,爸爸说挪威语及英语,孩子在学校用英文授课。

是不是听上去就有点晕?小孩现在中文,英文流利,挪威语也可,但读写方面,英文明显快速领超其他语言。

孩子说中文时一口流利的台湾腔,妈妈解释说想来是跟网上中文学习平台老师多为台湾人有关,这是故事一。

朋友B:

香港人,全职主妇,先生法国人,育有一儿一女,男娃三岁多,女娃暂时还不到一岁。

在家里,妈妈和孩子们说粤语,爸爸说法语,男孩在学校学英语。一次聚会闲聊得知,男娃真正开口说话比其他同龄人慢了许多,现在上英语课仍很吃力,寄希望他能慢慢克服,此故事二。

朋友C:

湖南人,全职主妇,先生上海人,育有一儿一女。

两个孩子自小在非洲某小岛长大并学习,爸妈在家只跟孩子说中文,两个孩子在学校学英文和法语,现在孩子中、英、法语三语流利。

我问能看《红楼梦》《水浒》之类的吗?自以为会是习惯性的No!结果人家妈妈说,没问题啊!此乃故事三。

怎么样?听上去是不是还蛮有代表性的?有的是家庭自带双语环境,有的是学校目的语使用与家庭使用语不一致,可在很大程度上仍能代表大多数国内目前面临双语学习情况的家庭。

而我这些国外朋友的挣扎,一点也不比国内家长的困扰少。

朋友A的孩子中文听说流利,但读写落下的不是一点点,这对中文造诣颇高的妈妈来讲,很是郁闷。

朋友B,宝宝现在说语言正处于混乱期,一会儿广东话,一会儿法语,又时不时来个英语,普通话又听不太懂,妈妈困惑得不行。

朋友C应该是最欣慰的那个了,《红楼梦》都可以读啊,但其中妈妈背后为此付出的努力非同小可,几十年如一日的全职主妇,你以为容易?而且小孩上大学,妈妈希望他们回中国去,再把文化的这个根补一补,唉!

你看,到了国外,担心中文,回到国内,又操心英文,仿佛永远纠结,永远焦虑。

那么,我们谈了这么久的双语教育,到底怎样才算一个满意的状态?

按照一般写法,我应该先来个双语教育定义,再来谈谈其各种教育模式,再加上个人点评的,可我放弃了。

首先,围绕双语教育的定义,这场仗就没少打。我Google了,也百度了,还去看了维基百科,都没能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那就干脆说人话吧。

在我自己看来,双语教育,大都指两种语言的教与学,一为母语,二为无限靠近母语状态的二语(这是理想状态),包括语言本身层面,亦涵盖文化及思维方面,后者(指文化及思维)大都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状态下自然的产物,那到底是不是全然如此?这个我们待会说。

鉴于英语公认的强势地位,双语教育模式,放在国内,无非大都也就这么几种:

1. 英语主打,母语中文辅之

2. 英语、中文同时各一半,尽量做到二者教授语言平衡

3. 母语强势,英语随后

最开始,是第一种模式大行其道,然后大家觉得有些不对,怎么双语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张嘴闭嘴都满口英文的孩子了?然后自家的中文,一脸的鄙夷。这样不行啊!于是开始改口号,改模式。

可必须承认的是,即使这样,那些已经被输出到国外的好些类似这样的孩子,这种教育模式的后续影响还会在。他们的未来,在身份认同的这条路上,势必有一段来回曲折之路。

再来看第二种模式,英语,中文我都教,各占一半,总可以了吧?Well,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很多幼教机构也都动不动就打着双语教育的噱头,那个双语,在我看来,有点哭笑不得。

外教说一句话,中教在旁边翻译一句,这就是所谓的双语教育了?恕我不敢苟同。大多数情况下,这几乎等同于直接拿个机器在旁边同传的效果。

两三岁的娃啊,中文还不太能听懂,突然来个语速极快的老外用英语来跟小朋友们互动,再加上中教的逐句翻译,就妄想小孩子能润物细无声的掌握英语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逐步实现,但这个时间成本并不划算。

再回到国际学校里来,双语教育也绝非浸润语言时间的绝对平衡就能达到。中文与英文二者不属同一语系,复杂度,构词法都有诸多不同,你要是来个英法,英西班牙语双语,我想会容易很多。

So,现在很多学校,开始转而主推母语强势,英文紧随其后的模式。秉着这条身份认同的寻根之路为起点和终点,这是值得赞赏的。但如果真想让孩子达到双语的状态,一直推母语强势,也是不行的。

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开始尝试早期阶段主推母语,英文占比较少,到后期,学龄越高,母语熟练情况下,英文比重慢慢增加,为的是给出国上大学做好无缝衔接。

挺好的,最起码比之前的做法谨慎及灵活了很多,但这里还会有另一个点,随着中国经济的自身实力越来越强大,大规模的出国留学在将来会否仍然是主流?真不好说。

所以,这个双语在后期仍然有意让位给英语的模式是否在后面仍会被推翻,我不确定,但我们需要发问的是,双语模式是不是在同一个学校就只能宥于一种模式?既然学生的需求不一样,学校一刀切的双语教育模式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让不同学生百花争鸣?

除此,还有一点,亦值得思考。即我们谈了这么久的双语教育,大都强调语言层面,而文化的那部分,我们多数时候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什么意思?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学得越好,跨文化交流、沟通及思维方式的升级迭代应该也都会自然更新,对不对?

但你怎么知道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孩子,思想却可以僵化到不行?你又如何评价英语说得结结巴巴的人,思维方式却可以很开放,客观,或者简而言之,类似IB提倡的具有“国际情怀”?反之亦然。

我身边就有好几位外籍长辈,生活在中国多年,几乎不会说中文,但却非常认同及欣赏中国文化,类似汉学家那种,我们又是否能简单将其归类为双语or非双语人才?

上面这些问题,我其实都没有答案,无论学校还是个人,落到实际操作,会远比我这几个发问来得复杂,但先发问,思考,总是好的。

聊完双语教育的简单定义及模式,再来提一下很多家长都会困惑的另一点,双语教育到底会不会让孩子更加困惑或语言发展迟缓?

我虽然非专业人士,但太多研究已经表明,关于这点,大多数家长是过虑了。网上还有好些说双语教育会降低宝宝智商的文章,那些文,你看看就好,别当真,我更多当成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士写的。

说到底,我们担心的,无非就是怕孩子什么都学,到头来什么都学不好,对不对?

大量研究表明,多语环境下从短期来看确实存在某个让孩子困惑的阶段,但这个困惑只是暂时的,待其自动理清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不同体系后,困惑转而化身助推器。

双语或多语的孩子对语言的融会贯通,思维方式,专注力等等会明显比单语学习者更具优势。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很好pass。

好,再来谈谈最实际的一部分:“双语教育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学最好?怎么学?”

中文方面的教育或启蒙,我想在国内大环境下,不是问题,因此我们来重点谈谈英文方面的内容。

因为前面已经涉及到学校双语教育的大体模式,此处会更多着重家庭方面,即我们为人父母,又可以做些什么。只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我觉得这是父母的偷懒行为。

先给你们看个视频:

演讲者帕特里夏·库尔是华盛顿大学大脑和学习科学研究所联合所长。她在早期语言和大脑发展方面的研究,获得国际上广泛的认可。

我个人从视频里获取到的最重要两点:

1. 孩子一岁前是分辨语言发音中微妙差别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六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运用复杂推理来统计语言数据。

2. 输入重要,但光给孩子看电视(视频),以及听音频都属于无效输入,人与人的互动才最关键。

你以为我会借此来证明某些我即将要说的观点吗?不是,我只想说,我听过太多类似专家们的话,非但没有让我更坚定什么时候开始双语教育,更多时候,反而给我带来无数的焦虑及困惑。

关于到底何时应该开始双语(启蒙)教育这件事,这个几乎跟针对孩子识字的问题有着如出一辙的回应。有的文章说越早越好,有的说不应太早,最起码也要等到三岁以后,还有的则比较佛系,顺其自然比较好。

刚才视频里Patricia Kuhl主任说一岁之前是语音敏感期,Rochester大学的一组针对韩国和中国移民的行为研究的结论则补充七岁之前是语法敏感期。知乎里还有很多人争论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关键期,有的认为是六岁以后,有的说七岁以后,还有的说十二岁以后。

反正就是,过了这个语言关键期,不管你怎么学,都无法接近母语水平了!读到这些,我内心是崩溃的 !这到底有没有个准啊?

我到底是从一开始就应尽量营造双语环境好呢,还是先来个母语强攻,再伺机来个二语偷袭?或者干脆指望娃在学校里四两拨千斤,自然而然把那个英语给学会了?

还有,那个关于语言关键期的说法,想想我们那么多80后,90后从初中才开始接触英文的怎么办?这是否说明其实当时无论我们后来怎么努力学英语,都没法达到美妙的双语境界?

如果在一开始学英语之前,就读到了这样的一段结论,我不知道我后来的学英语之路是否还能如此鸡血,或斗志昂扬呢?

我没有要自夸自个儿英语,可事实是,我初中才学英语,大学专攻英语,再到后来,我每次开口说英语,外国友人们要么问我是不是从英国来的,要么就问我是不是从澳洲来的?

好吧,我全当是赞美,我的英语口音是混了多少种外国口音啊?可我确实从没听他们说我有湖南中式英语口音啊?So,这个语音的敏感,又是怎么回事?不是说一岁之后也就这样了吗?

我虽然用英语写论文确实头疼,但好像那个语音敏感期,语法敏感期,也没那么就此绊住我,也没见这些理论绊住过我周围很多说英语贼棒的朋友。

所以,你看,普通如我,也能将英语学得还不错,那些学术方面的各种理论研究,大家听听可以,但无需全信,批判性思维得有的,后天环境再加上努力,才是硬道理。

那回到现实中,家里有自然双语优势的爸妈,比如跨国婚姻的,或者爸妈自己本身就是双语精通者,当然可以直接双管齐下,来个自然浸润。

如果爸妈自己属于单语者,可尽量借助身边朋友或虚拟app的在线老师来互动交流,挑选适合自身的就好。这些服务主打核心都包括真人外教在线上课,很多还是一对一,虽然价格水涨船高,但对比线下实体课,已便宜太多。

说到这里,其实又与刚才那个Patricia Kuhl主任的理论有点矛盾,没有要老和她老人家抬杠的意思,但人家说了视频,音频都无效,得与人互动才算“有效“输入?

我看了一下,那个视频是2010年的,都快十年了,那时候应该并没有大规模的线上真人互动这玩意儿吧?所以现在的视频,比Kuhl主任里说的视频已先进太多,视频本身自带互动性质,这个输入应该就算有效输入。

另外,还有一点,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语言的掌握,是要在可理解的语境下自然而然实现的,只有习得者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习得才有可能实现”。即俗称的“i + 1”理论。这里的“可理解输入“其实很类似于我们说的有效输入。

无论视频还是音频,如果家长只是期望给娃放个动画,然后乐得就去一旁刷手机了,这个所谓的输入当然是无用的,大部分时间估计跟噪音差不多。

何谓 “有效”?就是你得和孩子学会借视频/音频来互动,舞蹈,手指操,指物练习,角色扮演,复述等各种可以与孩子互动的东西,都得尽可能用上,这个所谓的双语教育或启蒙才算真正达到目的。

是不是感觉任重而道远?必须的,语言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何况,我们现在谈的是两种语言。所以,加油!

来点总结的话,双语教育,大到学校,小到一个家庭,可以做的,需要做的及值得思考的,仍然有太多。

学校层面,双语教育的模式势必还有好一番探索之路,语言的平衡,文化及思维方式的碰撞,也许需要像制定外交政策那般权衡再权衡,综合再综合,毕竟这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工作,在急于喊口号,亮旗帜的各种新学校里,这点尤其需要审慎。

而小到你我的个体家庭,除了两眼紧盯着学校外,还应该更多腾出些时间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又为此做过些什么?双语教育,到底是不是个“传说“,取决于你我的共同努力!共勉之!

最后,再不济,双语教育如果暂时没有能达到你理想中的境界,也无需捶胸顿足,毕竟,这并非一条不成功,便成仁之路。想想我们这些很多为人父母的,学英语之路那么晚,结果却也并非那么不堪,没学好,收拾好心情,继续上路,继续修炼呗!

终有一天,即使不能从语言上修炼出关,也可从思维方式上来个升华,融会贯通,成为非传统意义上的双语人才,也没有那么差不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19-5-2 10:05
叶子老师
被关注6 阅读446 回复0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