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课堂“合法”吗?

原作者: 何捷 来自: 微信公众号 语文榕 收藏 分享 邀请

我们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课堂上,所做的一切,所教的知识到底合不合法。

如果你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先来问自己几个看上去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吧:第一,在小孩读书或者写作的时候,要不要播放背景音乐;第二,教材中配了插图,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去读,去关注;第三,带着问题自己去找答案,合理么?

不必再例举下去了吧,因为光看这三个问题,你已云山雾罩。你会反问我:这些问题有意义么?有回答或者说思考的价值呢?例如,音乐要不要放,全凭感觉啊,感觉要放,就放呗,别纠结。喜欢什么音乐,就放呗。又如,关注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吧,这是当下最时新的答案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是这样“凭喜好”“凭经验”“凭感觉”。

注意喽,这三“凭”可是要老命的。

先说“凭喜好”。教师个人的喜好,其实是一种教学倾向。倾向,就是小孩在课堂上可能的发展方向。喜好,能把孩子往一种很单一的路上推。你以为你的喜好就是好,就是小孩的未来,就是所谓的语文。而恰恰,你关闭了小孩通往语文的好多条可能的路。再说“凭经验”。你觉得你的教学很有一套,经验丰富,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有个概念叫“经验盲区”。经验,也许是最不靠谱的,是一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可笑。陷入经验盲区的人总是以为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么的无辜与委屈。而实际上,正是错误的狭隘,让跟随的小孩承受着委屈。最后说“凭感觉”。好多老师喜欢说“我觉得是这样”“我个人以为”……既然是个人的,那就是未经考证。未经证实的知识居然就冒然传递给小孩,且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课堂教学,根深蒂固地产生影响。

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你又感到意外了,我为什么有这些古怪的想法呢?


2018年5月,我在上海执教了三年级习作《说说我自己》,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黄志军博士到现场听课并指导。课后,黄博士传来了这样一段评课意见:

何捷兄,您的课一如既往的好,充满了儿童趣味!融入儿童而又能引领儿童,创造作文教学的快乐境界,整堂课幽默不断,真正做到了于老所说的“不太像老师的老师”。超越您的课本身,回到您的儿童观、写作观,这在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界来说都极为难得。

“让儿童像个儿童,让儿童做回儿童”,这是你的作文教学课给我的最大感受,也是当下很多语文课(包括作文课)最需要的教育哲学!具体的方面:(1)从课的整体设计来看,先是让儿童借助“秘密”、“特色”这些贴近儿童的触发点引入,在学生的朗读分享中相机给予指导。这其中充满了对儿童写作习惯、态度的始终关注(这也是写作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方面)。此环节更侧重书写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其次,在引导学生欣赏完绘本之后,引发学生写脑海中的“心像”,侧重心理活动的揣摩;最后环节出示的苏格拉底名言则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这也是课堂的巧妙留白。(2) 从写作教学知识开发的角度来审视。第一次写作出示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文本框架;第二次则出示了“A? or B?or C?”这样的心理独白框架,巧妙地给学生搭了写作的“支架”,也是提供了写作知识。若是时间再长一些,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来练习,那么这些知识便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掌握。(3)从整个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现状来看,目前最为匮乏的就是写作课程知识、教学知识的更新和完善,您的很多课例是原创性的开发。我思考的一个更为宏大的课题:这些知识本身是否构成了一个体系,这些知识是否经得起多学科的推敲,这都需要静下心来全方面地考察和剖析,也更需要在严谨论证的基础上推广。另一个层面,儿童如何看待写作,儿童拥有怎样的写作知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极为匮乏,这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专家教师开发的写作课程(教学)知识和儿童已有的写作课程知识之间存在着何种错位或者一致,类似的研究目前也还没看到。您在写作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开发方面的用力之深,让我深深敬佩!

未来可以做的是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这些知识的合理性、合宜性。高校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有极大量的工作没有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标准本身的指导性、教材本身的“易于学习性”,甚至是高校语文教育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的知识更新。期待有机会能再次向何捷兄学习!也希望自己能更加勤奋。


黄博士是我的老朋友,评价中带着谦逊的君子之风。评价的后半段“建议”,引发我深深的反思:确实,我很少思考过“我这么做是否合理”。我从来认为“我可以这么教”,我认定“这么教小孩应该会”。我没有考虑“传授的知识是否系统,是否适合儿童需要,是否与他已有的认知匹配,能推动他往最近发展区前进”。

我欠缺一种反思:课堂上,“我要这么教”与“怎样教才好”的关系,被忽略了。

阅读了《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3月刊,在一篇学术文献中发现一个核心概念——“非法知识”。一下子,我的反思找到的延展的发昂想。课堂上,我们人为填充好多非法知识。这里的“法”,可以看做是规律,一切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知识是合法知识,反之是非法知识;“法”还是系统,知识是系统的,或者是系统知识链条上的一环,且适合于本节课授予的知识是合法知识。反之,不在课程系统知识链上,又不适合本课教学,与前后无关联的知识属于非法知识;“法”是科学,知识本身应该科学的,应该正确而不应该过于个性、过于偏执;“法”是选择,那么多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未必都要在一节课中教给小孩。本节课教什么,需要根据学情做出判断与选择。“精选”的知识是合法的,“泛滥”的知识是非法知识。这样想来,我们的课堂“合法”么?这个问题是否问得你毛骨悚然。

当然,大部分人依然是心安理得的。因为他们沉溺于“凭喜好”“凭经验”“凭感觉”。

回到课前我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在理论界找到依据。

要不要播放音乐?理论是这样阐述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劳斯彻博士与加州大学的肖博士的心理实验证明,与通俗音乐、无任何音乐刺激相比,聆听莫扎特《D 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学生其测验成绩比其他组明显高出 8、9 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效果持续了 10-15 分钟,这就是音乐心理学乃至音乐教育中著名的“莫扎特效应”。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诸如莫扎特《D 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这类正性音乐能激活更多的脑区, 从而激发这些脑区的潜在功能,并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其他研究也显示,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会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会表现出更好的言语记忆。看来,需要大量言语记忆的阅读学习应该合理调动音乐的元素。但是,眼动研究却表明,听音乐对当前(即时)阅读学习的帮助非常有限。与无音乐条件相比,音乐条件下的认知加工成绩下降了。当音乐刺激与认知任务都需要心理资源时,就会出现心理资源的相对不足,加大认知负荷,进而影响到阅读任务的完成质量。 这项研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在于,适当提供音乐背景能促进后续的有效阅读,适当提供音乐背景有助于学生的入境式朗读。但是,当学生已经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且需作深入的思考时,最好不要播放背景音乐。
    课文插图要不要配。理论是这样阐述的:沈德立等人根据眼动指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有无插图的说明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插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就插图而言,示意图课文与实景图课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呢?陶云等人又作了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示意图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要优于实景图课文,这主要是由阅读课文的注视次数、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差异引起的,其中注视次数所起的作用最大。字词只是单一编码,图片具有双重编码,其视觉特征区分度较大,有助于文本理解和加工。示意图更符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心理。

最时髦的是“带着问题,自己去找答案吧”。说得很潇洒,但显而易见的是教学没有效率,抓不到根本。一谈到效率,有人就跳出来批判“太着急”。有时候,需要按照进度往前推进,因为我们不是自由学习,而是课程化教学。让小孩慢慢去发现,教了半天还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大费周章就是为了烘托出浓浓的“民主氛围”,一整节课绕来绕去就是不好好说。必须指出:课堂教学的目的没有抵达,再民主、再和谐,都是假民主、假和谐。有理论依据么?当然,理论背景是这样的: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任务时,采取了不同的扫描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循环扫描模式,即被试先看文章,然后再看问题;另一类是逆序扫描模式,即被试先看问题,再看文章,也就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章(Yuill 和 Oakhill,1991)。扫描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工作记忆的容量。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存在年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小,工作记忆容量越小,年龄越大,则工作记忆容量越大。从实验结果看,小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他们不能有效地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他们更适合采用循环扫描模式。

你的课堂合法吗?现在看起来,这个问题是否让人心惊胆寒?“我要这么教”与“应该怎样教”是不同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没有时间都去一一查证理论背景,又能有什么依靠呢?

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依靠:第一,依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意识,我们应该信任。按照课程标准界定的阶段目标,先做好落实,做好建设,然后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批判。特别是一线老师,可以带着审辨思维去执教,不断修正教学行为,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给与孩子基本的、保底的知识系统基础上。否则一切成了夸夸其谈。第二,依靠前人的研究结果。例如作文教学的序列问题,可以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儿童写作序列”观,因为这是吴教授以及团队建立在心理学的实验基础上,结合对外国文献资料的整理,基地校的实践,几乎耗尽毕生经历梳理的,值得信任。再比如说阅读,中国海洋大学的朱自强教授提出了“儿童阅读分级”的理论构架,是科学、严密、合理、适用的,我们应予以虚心学习,细心借鉴。而实际情况却是各自立山头,你搞你的系统,我搞我的系列,各自无视对方。这是不利于发展的。第三,依赖教材的教学逻辑。统编教材按照语文要素进行编撰,有着非常科学、严密的逻辑,是一线教学最好的依赖。把课文教清楚,可以成为一线教师的必备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玩出你自己的花样。

有时候,你喜爱的教学“花样”确实会让你色迷。炫目的做法瞬间突破了沉闷的一线苦修,而且确凿地用真人秀的形式给你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请在放弃实施合法教学之前问一问自己:你爱的是那个人还是教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