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关键词,12句话,北欧一线教师这样总结他们的教育

原作者: 胖胖老师 来自: 外滩教育 收藏 分享 邀请

2010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将芬兰基础教育列为世界第一。《新闻周刊》的文章这样描述芬兰基础教育:“芬兰的孩子们喜爱那种进度缓慢、懒散拖拉,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意穿各式各样的鞋,教师全部都是硕士毕业。对学生而言,课后得到老师的帮助和辅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都曾获得老师的课外单独辅导。”对挪威、瑞典、瑞士、芬兰等国基础教育的研究因而也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在追求平等的教育理念、推迟阶层分化的“综合学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灵活的全国课程大纲与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等显性特质,而新近公布实施的中高考改革中也不乏对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借鉴。


但在感叹北欧诸国教育成功之余,胖胖老师却发现很多研究都是自上而下、基于政策或是学校的研究,北欧的一线教师究竟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呢?


很荣幸,近日胖胖老师有机会与来自芬兰、瑞典的四位老师面对面,共同分享各自在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他们是来自芬兰的高中科学教师卡尼斯、小学文法教师特纳利特、来自瑞典的ESL课程教师阿莉芙娜与小学数学教师艾尔。


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中,胖胖老师试图从下里巴人的角度来谈谈北欧成功的基础教育背后,我们所忽视的隐形教育因素——激发求知、营造情境与规则意识。



激发求知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兴趣,懂得敬畏与感恩。


这是来自芬兰卡尼斯老师的分享。在芬兰的小学教育当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获得某个知识点,而是要在学习活动中去明白他们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同时也在操作和实践当中懂得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同时他们也会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人文哲学的认识,不仅仅只是知识点的习得,更有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敬畏与感恩之心。


这点看似与我们追求“快乐教学”的某些做法类似,但其核心对于学习的敬畏与感恩,恰恰是当下中国教育当中所忽视的,或是我们始终不愿意去正视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掌握那么多的知识?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百科全书,而是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一个懂得对学习有敬畏心与感恩心的学习者。


“(低年龄段)学生告诉我今天他在课堂中有一个疑惑,我很兴奋地亲吻了他。”


“为什么我要亲吻他?”特纳利特老师是这样回答笔者困惑的,“因为他今天在课堂上获得了一个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技能,也就是他懂得去质疑,懂得去提出他的困惑,懂得向老师去求得困惑的方法,这难道不比他掌握一个公式、一个语法点更令人兴奋吗?是的,这让我兴奋!”


特纳利特老师的学生主要是4-10岁的儿童,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思维的理念下成长,孩子的求知天性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而老师也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收获。这份兴奋与亲密的互动,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如此的罕见呢?


“周末郊外考察,20个孩子带回了20个不同的春天足迹,回到课堂,我又收获了20个有趣的有关春天的小故事。”


阿莉芙娜老师谈到去年春天,她和孩子们周末去郊外考察的故事。周末,她与20个即将毕业的初中学生去郊外的森林远足,20个学生不仅用相机、标本夹或是纸笔带回了20个不同的春天足迹回到课堂,孩子们还通用英语记录下期间发生的20个有趣的有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而这些小故事与探访足迹的照片也成为了阿莉芙娜老师以后的教学资源。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在这堂课当中,主角是孩子们的分享,而他们的分享也让作为老师的她明白了曾经在大人世界中因为习以为常而忽视的有关于春天的细节,这也是一件令她感到十分愉快的事情。


是的,在学习中,师生共同保持求知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另外,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愿意支持这次郊外远足,也是令我们中国家庭与教育者应当关注的教育细节。


“(18岁)孩子们出国门前,我送给他们一台立拍得相机,回来后,他们送给我1大本相册,里面不仅有他们的快乐,还有当地的经纬度与温度气压等地理信息记录。这份礼物不仅送给我,也是送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的。”


卡尼斯老师说,在18岁这一年,即将毕业的孩子们会有组团出国周游世界的机会。有次,他送给学生们一台立拍得相机。“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我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可是孩子们在回来之后,送给了卡尼斯一本大大的手工相册,里面不仅有记录孩子们与世界各地地标性建筑物或名胜的合影,孩子们还在立拍得的照片上记录下当地的经纬度、温度、气压等地理信息!孩子们还用手绘世界地图的方式记录将照片一一标注在上面!是的,孩子们这3个月的环球旅行中,一直执行着这样一个伟大的计划。


“这本相册礼物不仅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的,是他们来向自己多年的母校作别的礼物!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份最棒的毕业礼物!”


即便是在毕业旅行中,孩子们仍然保有着一份求知与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合作共同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相较于单打独斗的中国式学霸成长路径,胖胖老师更欣赏这份初心不变的求学精神。



营造情境


“我们的每个教室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所以孩子们走班上课很少会走错。”


这是来自艾尔老师的分享。在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还隐含着如何营造学科教室情境的思考。


不同于我们国内大部分教室千篇一律的室内设计,或是严格区分教学教室与实验教室的教室分类设计,在不少北欧国家的学校,每一个教室的功能,都是老师和同学共同赋予的,而且每个教室几乎在10年内都有着固定的课程安排,而在其中学习的师生会让教室布局特点随着多年教学的沉淀而变得更加的明显,因而会形成每个教室独特的布局特点,甚至师生们会共同制订每个教室学习的环境指南。


教育以人为本,教室等教学硬件设计与使用同样应当体现出学习者的印迹。不同于专门设计所谓创新实验室或是课程专用教室,以教师、学生为教室设计的主体思想值得我们的关注。教学场所设计不只是设计师、建筑师的工作,教室的价值是师生共同赋值的! 


 “排练室里你可以大声朗诵莎士比亚,因为这里不仅有隔音墙,而且白板上还有大家对于如何朗诵好《十四行诗》的小贴士。”


特纳利特老师告诉笔者,在不少的芬兰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排练室,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唱歌跳舞,可以在其中排演戏剧,更可以在其中朗送诗歌。排练室不仅提供良好的隔音环境,能够保证即便在教排练室当中大声朗诵作品,也不会去干扰到其他人;而且排练室中提供的白板、纸笔与磁贴等也能够方便孩子们将自己的朗诵《十四行诗》的经验记录下来、张贴出来与大家分享,还能得到后来者的补充和完善。


这样的一间排练室或是国内不少学校也有,但教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背后的教育理念渗透却让笔者感叹,这简单的环境创设背后,其实是教育者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去创造一个导入的情境,学生正是在这一个特定情境下才能更好去学习,去练习。


“木工坊里当然有切割机和锯子,如果你需要其他工具来制作你的微缩模型,当然可以带来。”


卡尼斯老师在学校有好几间工作室,木工室、机械加工室、3D打印室……不过,他最爱提起的还是他的木工教室。在芬兰木工教室,或者是说机械加工教室是相当普遍的。每个家庭里面都有自己做木工的工具,所以学生们采用BYOD(也就是带来自己的设备)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创造性地学习也就很自然。


这里,教育情境中对于“文具”、“教具”的理念被颠覆了!中国的教学生态中有这样的尝试却是最缺位的。实际上,创新学习离不开给学生创造性运用工具的情境。情境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是真实发生在生活中的,是贯穿人一生的历程。


“STEAM课程的核心是提供情境,让学生们将分小组分工完成一个任务,核心是提供一个情境。”


当下大热的所谓的创客教育STEAM课程研究中,芬兰的STEAM课程一直是大家研究和模仿的对象。但来自芬兰的卡尼斯老师却直言不讳地指出,STEAM课程的核心不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不是强大的师资配备,而是在于提供情境,提供一个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境,核心是提供情景


卡尼斯老师强调,这里的情境提供不仅仅是硬件教学场所的构建,更有一套基于课程目标基础之上构建的学习情境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在STEAM课程学习中明白,我和大家在这样的情境中应当一同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这样的情境创建,不仅仅涉及来自于老师的指导,或者是学生的自律,更是来自于教学环境本身所带给学生的情境触动感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