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生风,民办学校发展的三个转向

  从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落定,到全国10多个省市民办教育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再到今天刚刚发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政策的变化加据了民办学校办学人的焦虑和不安,尤其是民办中小学,作为非营利性学校,产权不属于个人,办学结余不能分配。无论办学人表现得多么坦然,都多少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心存疑虑,办学的动力悄然削减。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说,“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过度焦虑只会妨碍发展,民办学校办学人不能被焦虑所困,要跳出焦虑情绪,回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上来,即守住民办学校发展的“1”。这个“1”可以解读为内涵发展、品质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民办学校热衷于追求规模的野蛮生长,这种现象可看作是民办学校的“大规模病”。不少学校规模大了之后并没有因此变强,反而因为虚胖导致了虚弱,导致了盲目。

  对规模的迷思,对既有发展方式的迷恋,会让办学人认为,似乎学校只有规模大了,才有抗风险的能力。实际上,民办学校大不一定强,有时候“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民办学校可能“因小而强”。所以,尽快完成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深度转型,是民办学校战略选择的应有之义。

  有人说,强者的本质是在变化中成长。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民办学校的谋变能力,则是其最大的资产。

  课程重构和团队建设。

  民办学校何以谋变

  民办学校转型要转向哪里?

  一是转向深处

  何谓深处,它应该指向学科的本质、教学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当下的学校改革如火如荼,各种经验批量产出,但是单向改革多,综合改革少,外围改革多,触及内核的改革少。比如教学改革热衷于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对指向学科本质的微观问题,以及其他从教育本质高度审视教学的宏观把握不够。改革只有朝向学科本质、教学本质、教育本质,才可能真正走向深处。

  二是转向小处

  做教育既要大处着眼,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小处着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多关注的是“大处”,却往往容易忽略“小处”。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小处”决定品质。比如,通常我们走进一所学生行为习惯不错的学校,学生遇到老师或客人总会主动问好,但老师或客人主动回应的却不多。转向“小处”,就是看见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不是体现在工作总结中的个性表达,而是每一次真诚的回应。“小处不可随便”,请从小处做起给孩子们成长营造良好的成人环境。

  三是转向高处

  站在高处才能看见全局,看见趋势,看见未来。这个“高”体现在情怀和境界上。不是每一个办学人从一开始都有大情怀和高境界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财富的积累,办学人会产生新的认知。

  三个转向,转向高处最难,也作为迫切。只有站在高处,才可能转向深处和小处。

THE END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