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原作者: 钱志亮 来自: 爸妈宝典 企鹅号 收藏 分享 邀请

  中国家庭或者说是中国父母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太会过分流露对孩子的爱,孩子也不太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其实这就是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会增强孩子的幸福感。父母们,你们还会吝于表达吗?

  作者 | 钱志亮

  黄磊曾经在《奇葩说》上面说:

  “如果有一天有个男人向他的女儿求婚,而对方说不办婚礼,那么他会跟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在黄磊看来,婚礼,是夫妻最重要的“仪式”。

  仪式,是很多人经常忽略的一个词。其实,在无聊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仪式感,去度过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仪式感。

  听听有仪式感的童年是怎样的?

  我小的时候,每到过生日那一天,爸妈都会陪我去照相馆拍一张两寸的黑白照片。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我18岁。每次和父母一起翻看相册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父母对我浓浓的爱意,回忆起每一张照片背后的点点滴滴。

  现在,这个传统延续到了我女儿的身上。在她生日那天,我们一家三口都会精心打扮,一起去大北照相馆拍照片,一张她自己单人的黑白照,一张一家三口的黑白照合影。至今,已坚持三年。

  我们喜欢在晚上温暖的灯光下,翻看这些照片,说说这几年的变化,回忆着孩子成长的点滴。女儿很乐意听她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也喜欢趁机问问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

  那一刻,孩子曾经的哭闹也变成了珍贵的记忆,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也变成了联结家人的纽带。氤氲在心里的,都是爱的感受。

  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活动,但已经成为我记忆中的珍宝。我相信,对于我的女儿,亦是如此。

  我很庆幸我的父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设置了这样一种“家庭仪式”,并作为一种家族传统延续下来。

  这种“仪式感”将家中所有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家人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彼此接纳、认可,并从中获得力量。

  为什么仪式感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在《小王子》里,圣埃克苏佩里通过狐狸和小王子的对话,精妙地解释了“仪式感”:

  你最好是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出现,比如说你是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开始,我就会变得非常快乐。越是接近我们约好的时间,我就越觉得幸福。到了四点,我已经又激动又有点紧张了:这时候我领略到的,是幸福的代价!假如你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那么我永远都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给自己的心穿上一件外衣……

  由此,我们看到:仪式感演化出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

  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的,今天和昨天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苦恼的依然苦恼,烦心的依然烦心。但因为某个“仪式”的存在,让你觉得一切又重新开始了,仿佛与过去的时光做了一个了断,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我想,这就是仪式感的心理学意义。

  仪式感让彼此加深与对方的联结。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重实用。会认为“仪式”繁琐、矫情,是花拳绣腿,毫无用处可言。于是更喜欢埋头过日子。

  很努力,很拼命,很多的小心翼翼和牺牲,有时候甚至会用尽力气。

  但事实上,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一起做一件彼此都不烦躁的事情,胜过很多所谓的“为家庭牺牲”。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在美国,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仪式感,比如说,家庭特殊聚会时会有特定的流程和衣服穿着;听音乐会时会穿正装,显示对音乐和生活的尊重。

  那么在中国呢?

  是不是也有一样的仪式感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没有这种所谓的仪式感。

  想起小时候,每到春节,爸爸和妈妈就带我们兄妹几个去集市上购买年货,弟弟会有几串红色的小鞭,而我会有一支粉色或者红色的头花。买来的新衣服会放在床头枕头旁,内衣裤都要换上新洗的,第二天天微微亮,外面的鞭炮声一响起,我们会急急地穿好新衣服,给爸爸妈妈磕一个拜年的头,得到一个充满神秘和喜悦的红包……

  而现在,物质的极大丰富冲散了这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仪式感:端午节我们不会跟孩子一起包粽子;清明节我们不会带孩子去扫墓而是去国外旅游;中秋节我们不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顶多多做两个菜吃,似乎这一天跟其他的任何一天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因为我们的孩子长得太快,快得仿佛一眨眼,就会迎来与他们的分离。我们所能希望的,是在他们最依赖我们的时候,给他们最丰富和动人的体验和仪式感,当他们有一天长大了,会为自己经历过的家庭时光感到幸福,会更有勇气和安全感面对自己的人生。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家庭仪式不分大小,从日常的小事中创造“仪式感”,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

  父母为孩子建立的仪式感,是家的味道。

  《纽约时报》曾经评选出美国十大经典家庭传统,这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

  1.生日帽

  准备一顶特殊的生日帽,无论家里谁过生日,都要带这顶生日帽。一起吹蜡烛、一起吃蛋糕,一定还要拍下全家福。

  等多年之后,一家人再坐在一起,回忆过往时,那顶帽子肯定是重点,必将戳中每个人的泪点。

  2.开心罐

  开心的事情有时候很容易忘记,而伤心的事情往往又难以度过。那就,创造一个家庭开心罐吧!

  遇到开心事的时候,把它写下来,存储在开心罐里。等到伤心的时候,取出存储的开心回忆,疗愈心灵。

  3.固定的吃饭时间

  邻居家小男孩几乎每个周五下午都会在我们家孩子一起玩,但我知道他家有Friday pizza night(周五披萨夜)的传统。

  每次快到饭点爸爸妈妈来接他回家,看他还不太想走就会提醒他,“要回家吃晚饭了,今天是我们的family pizza night(家庭披萨夜)哦!”

  刚刚还贪玩不想走的小男孩听完后立马站起来乖乖地和我们说拜拜了。

  4.秘密的拉手方式

  与家人手拉手,漫步街头、公园、海滩,想想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们还可以有意或无意地创造专属家人的秘密拉手方式。

  5.家庭的时间胶囊

  在很多电影都看过相似的桥段,但每次还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我们也学起来吧,给孩子写一封信,让孩子画一幅给爸爸妈妈的画,放在玻璃或金属盒子里,找个地方埋起来。

  十年、二十年后再一起打开,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光是想想眼泪就要流下来了。

  6.固定的家庭活动

  找个固定的时间,一家人一起来Happy!什么都可以,游乐场里疯玩几个小时、公园里搭个帐篷野餐,或者即使在家里围在一起看电影、侃大山。

  多年以后,这都会是我们和孩子美好的回忆。当然,如果这个家庭传统活动能够一直延续下去,那就更好了。

  7.每年问同样的问题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孩子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爸爸妈妈准备几个问题,从孩子懂事起,每年都问问他这些问题,比如“今年爸爸最让你生气的一件事?”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你长大挣了钱后想买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并记录他的回答,等孩子长大了翻出来一起读,肯定会笑翻。

  8.开学第一天的留影

  孩子成长速度,快的惊人,特别是他开始上学之后。刚刚不还是一个走路歪歪扭扭的幼儿园小豆包吗,怎么马上就要离开家,自己一个人上学去了?

  不想忘记他的成长变化,那就赶快给他拍照留存吧。

  9.特别节日的全家福

  我有一个朋友,每到结婚纪念日的时候,都要拉着全家人去中国照相馆或者是大北照相馆去拍全家福,然后冲洗出来放入特殊的相框。

  每次去她家看到照片墙上历年的全家福,都被他们的幸福感动着。羡慕之下,我们今年也开始这样做了,再怎么忙,拍一张全家福的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

  10.和爸爸妈妈的单独约会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一家三口集体行动。但有时候,我也会和儿子两个人一起出去看电影、吃饭逛街、逛书店。

  每次回来的时候,儿子都会神神秘秘地撩爸爸:“爸爸,今天我和妈妈又一起出去约会啦!就不告诉你,我们干嘛啦!哈哈哈哈!”

  将这些能给带给孩子美好记忆的事情当成家庭小仪式后,慢慢地,它会印刻到孩子和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小编觉得,一个家庭多多少少都需要一些形式感,找到属于你家庭自己的小仪式吧,固化它、美化它。坚持下去,成为家族传统!

THE END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