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九思:怕并努力着

原作者: 高毅哲 来自: 中国教育报 收藏 分享 邀请

华中科大老校长朱九思去世后,网上悼念他的文字铺天盖地,一条评论却独树一帜,点赞者众——

没有九思先生,华中科技大学的夏天温度至少高三度。

了解朱九思的人都知道,这说的是他在华中科大种树之事,也是他自认为一生办的“两件半”大事中的那“半”件。他的原话是:“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很多人把理解这段话的重点放在“两件半”事情上,其实不然,这段话的重点应该是那个修饰词:创造性。朱九思别的词不用,不说“重要工作”“主要工作”,独独说这是“创造性”的工作,足以说明在他心里,“两件半”到底如何定位。

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方能理解朱九思所言不虚,甚至更有感慨:说“创造性”,那还是老爷子客气了,较真起来,说“石破天惊”都不为过。

比如“走综合化道路”。由于学苏联,经历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的中国大学,多半成为专一院校,要么专攻文、要么专攻理、要么专攻工……综合性大学近乎成为传说。华中科技大学原校名华中工学院,已经说明一切。但朱九思1979年去国外转了一圈,敏锐地意识到,要办成世界一流名校,综合性大学是大方向。他果断决策,突破历史禁锢,在华中科大建起文科和管理学科,独领工科大学综合性转型潮流。

如此创举,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那次大调整,曾是多少高校心头永远的痛。清华大学原本文理并包,调整后不好再提,便用“以工科著称”修饰,此后为了修复文科传统,清华付出精力无算。建校百年时,清华说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特意强调“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文科是不行的”,可见伤痛有多刻骨铭心。

朱九思更可贵的是,不仅眼光放得长远,而且工作环环相扣。要建学科就要有人才,论起挖人,朱九思绝对是一把好手。“文革”时,很多知识分子蹲了牛棚,朱九思便堵在牛棚门口,看见一位优秀教师出来,就邀请他去华科工作。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要收回高校领导权,但又尚未完全落实,结果匀出了6年的“过渡”时间。朱九思抓住这个窗口期,引进了600多位教师,夯实了华中科大专业发展的根基。

这无疑是朱九思教育生涯的得意一笔。他自己也说,这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所谓超常规,一是手段超常规——“文革”时堵牛棚请“臭老九”,可不是什么人都干得了的;二是思路超常规——“过渡”期间,不老老实实等上级指示,而是抓住窗口期迅速行动。

这样的朱九思,既干得了细活,也谋得了大略,他若引不来人才,还有谁能?同为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对朱九思佩服至极,说他“有魄力、有远见,最先提出要把华工建成一所文理综合的大学,是‘文革’后在中国高教界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他不仅在武汉、在湖北,甚至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都是一座丰碑”。

话说回来,朱九思也是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华中科大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朱九思晚年时表示:“我怕不怕?我也怕,说不怕那是假话。但是,老怕也不行啊,责任在身,除非我辞职不干”。

所以教育家和一般人的区别在哪?他们有眼光,有魄力,有行动力。办学的方向一旦确定,就百折不挠,就千方百计要达到目标。他们怕自己犯错误,但他们更怕对不起学校,对不起师生,对不起“教育”二字。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21日第8版 版名:新闻·人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