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口的一句话,竟然给孩子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说话”

  “我的孩子胆子小,见到生人会害羞”

  “我的孩子英语特别不好”

  ……

  当这样的话在孩子面前脱口而出时,孩子会怎么想呢?孩子会认为“哦,我是这样的”“原来妈妈是这样看我的”“我好丢脸啊”……鲜少有孩子会想“我真差劲啊,我一定奋起直追”。

  其实以上场景就是父母在给孩子打标签,就好像在孩子身上贴上了这样的评语,孩子就带着这个标签生活着。那这个标签会起什么作用呢?从孩子们的反应可以看出,此类标签并没有起到一个积极向上,帮助孩子进步的一个作用。相反,孩子在发现自己身上这么多的负面的标签,这对孩子起了负面的心理暗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

  所谓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给孩子贴的标签并不是随意的,很多家长会下意识把自己的期望或者恐惧的特质表达出来。心理学家和认知行为治疗师Joanne Cooper博士说:“童年时期的标签构成了核心信念的一部分,会跟着孩子一起长大。”

  被标签的孩子

  “最有力的标签来自于家庭和父母。”Cooper强调。

  很多时候,标签都是出于父母的主观印象。

  孩子怕生,不主动和人沟通时——“这个孩子很害羞的。”

  孩子同小伙伴起了冲突——“这个孩子脾气不好。”

  孩子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你胆子好小呀。”

  基于有个行为或事件,父母直接用一句话乃至一个词定义了孩子的特点,而没能深究孩子究竟为何有这样的行为。

  有一种很常见的破罐破摔心态,叫做“既然你这么想,那我就这么做。”

  有心理学家分析过孩子养成挑食毛病的例子:

  一个孩子第一次吃榴莲时,因为并不是很饿,所以吃的很少,孩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觉得这孩子不喜欢A。第二次,妈妈特地给孩子多备了些榴莲,孩子看到榴莲太多,就不想吃了,于是妈妈就觉得自己多次尝试过了,孩子就是不喜欢吃榴莲。妈妈两次“暗示”,孩子也形成了同样的意识:我不喜欢吃榴莲。于是双方达成一致,从此孩子不吃榴莲的习惯就形成了。

  当父母无数次提起一个标签,这样洗脑式的行为,反而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

  “我就是这样”的心态,因为标签而在孩子身上产生,并进而影响并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与行为。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行为不能盲目而随意地给出判断,防止给孩子形成不好的暗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亲子关系比较而言有一个特点:父母占据优势资源和话语权,而孩子处于相对应的“弱势方”。父母贴标签的过程,实际就是对孩子进行权力控制的过程。缺乏权力资源的孩子是无法反击,无法给自己脱去标签,无法给父母贴上标签的。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伊莱恩·菲茨杰拉德也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标签,并不是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简单一一对应的。

  Coorper 博士总结:“负面标签对于孩子的行为和感觉认知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成年人表现出抑郁是很常见的,发现他们对世界或自己有一种普遍的焦虑的看法,而这源于他们再童年时期被冠上的标签。”

  同时,正面的标签,无论是怎样的褒义词,同样会产生问题。“孩子一旦被贴上正面标签,可能会被赋予过多的压力。所以在表扬一个孩子时,可以说‘你很擅长代数运算’,而不是‘你真是个数学天才’。”

  伊莱恩·菲茨杰拉德说:“虽说对孩子擅长的东西给予鼓励,对于孩子的理想给予表扬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三岁的孩子被贴上了‘非常聪明’的标签,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孩子更聪明,并会努力去实现他们力所不能及的目标。”

  研究表明,给孩子贴上“聪明”标签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孩子会自诩聪明而放弃勤奋和努力,遇到排名落后还会对自己产生严重质疑,甚至于为了维持自己的“聪明”标签而考试作弊等。

  相反的,研究发现被贴上“勤奋努力”标签的孩子面对自己的排名会有更好的心态,在工作学习中也更容易再接再厉。

  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1,避免盲目、主观对孩子行为下定论。孩子的有些行为是一时兴起或无意做出的,甚至只是成长过程中短暂出现的,父母如果对这些行为随意贴上标签,形成结论,孩子则可能真的会出现这个毛病。

  2,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淡化处理。虽说是吃一堑长一智,可是强调错误行为却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孩子一些无关轻重的错误行为,父母需要淡化处理,不去过分关注,避免加深孩子对错误行为的印象,从而避免形成对孩子的负面暗示。

  3,利用好父母的榜样作用,示范正确行为方式。就像银行员工训练识别真假钞时,全部都用真钞来锻炼,这样一旦遇到假钞就会马上感觉到区别。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一旦犯错,让孩子意识到这是种错误行为后,不要一味简单职责,而是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有效更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打标签易,撕标签难。

  撕下一切标签,学会就事论事。只有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无心之为,会对孩子造成相当负面的深层次影响,才能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THE END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18-2-22 10:25
叶子老师
被关注6 阅读328 回复0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