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习

原作者: 唐岳山 来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记为PBL)作为一种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探究精神的学习方式,在北美、北欧等许多地区的学校被广泛采用。

       项目式学习在国外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大量教学实践的结果证明,这种学习方法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何为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针对某种问题,通过选择、规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再经过探究、操作、制作、实验、分析、展示等学习和实践环节,最终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以“项目”的形式置于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

       这个过程,对教师而言是项目式教学,对学生而言就是项目式学习。

       传统的教学或学习方式,一般是以教材为载体,主要通过与文本对话展开学习过程。传统的教学或学习方式,也有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但主要是从解读、理解、拓展文本出发建立起必要的关联。

       项目式学习,则是以项目为载体,主要通过与“问题”对话展开学习过程,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把学生引向“文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一般都是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不同于学生在课本中常见的结构优良的问题,学生不能直接根据学到的某些知识获得需要的答案,它需要摆脱简单的线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是重大的挑战,需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能力、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PBL有四个关键的环节: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和评价与反思。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学习和实践过程。作为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项目式学习给予明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并非替代)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对学生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方案,方案中应包括对项目的描述、项目中核心问题的界定、学习目标的具体分析以及成果展示的方式与内容,并需要与学生共同拟定任务书,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以便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跟踪指导,让学生心中有明确的学习和实践指向,同时也便于落实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项目式学习意义何在

       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关系到课程价值取向和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先从知识维度出发理解项目式学习(PBL)的意义。

       首先,项目式学习其本质就是在“项目”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指向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学习。因此,在选择和确定“项目”时,作为教师不需要担心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某种知识或技能,不需要纠结于学生“会”与“不会”。教师需要考虑的是能否找到合适的“项目”,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并且通过这一形式的学习逐步完成必要的知识积累;还有就是由“项目”引入的学习,能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衔接,避免造成一定时期内学生难以逾越的跨度。

       其次,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自发地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样,学生的认知就被推到了“应用”这样一个较为高阶的层次。

       最后,从知识维度分析,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项目式学习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跨学科综合”。因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课本或作业中遇到的那种被过度简化、结构化的问题,而是一些复杂的、结构不良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是不能通过单一学科思维或学科方法来解决的,因此,他们就会自发地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跨学科的学习与应用。

       从能力维度理解项目式学习的意义,更能体现这种学习形式的优势。

       一是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从问题的“原点”出发,经历观察现象、记录过程、实验验证、统计分析、整理归纳、提炼结论的过程。这样他们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科学家或文史家的思维方式,回归到知识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培养“面对真实情境的原发性思维方式”,而其中就蕴含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在项目式学习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往往会把学生引向相关课程内容或相关技能的学习,他们能从这种与实际问题关系紧密的学习中体会到,认识或观点是如何从日常的观察或实验中得出来的,知识和理论又是如何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知识不只是抽象的文字与符号的世界,其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生命实践形态。这样的感悟,将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实践品质,使他们今后能自主地把知识应用于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情境,知识的灵活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三是项目式学习一般都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项目”中所涉及的任务,因此,这种学习一般总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展开的,整个过程需要有小组成员角色的分工与定位、知识的分享与融合、团队内的沟通与协商、个体间的包容与接纳。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感受合作的意义,懂得合作的规则,培养合作的意识,享受合作的快乐。也就是说,项目式学习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把“问题解决”能力推向“协作问题解决”这样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怎样找到一个“好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好的问题,形成一个有学习意义的“项目”,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项目式学习的学习价值,就是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脚手架”而不是“记忆的脚手架”。而一个好的问题恰好是构成“思考的脚手架”的基础。

        一个“好问题”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

       “好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以及个体经验积累的综合反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有效地激活他们已有的经验积累,最大可能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愿望,使项目式学习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好问题”应该是对学生有适度挑战的问题,而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大量的学习案例证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往往可以刺激学生应对挑战的积极心态,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潜能。而“适度”是为了保护学生探索的自信心,要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能获取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在历经努力之后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充满信心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好问题”应该是涉及多学科、多技能综合运用的“问题”。因为,项目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取向就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引出不同的“任务”,拓展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合理地融入多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好问题”应该是目标开放的问题。一个“项目”需要设置任务完成的目标,但却不能局限于一些固定结论的呈现,而应该能引向开放的、多元的、生成性的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创生出各种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成果。

      “好问题”还应该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场感和情境性,为学生的理性认知提供更多的感性基础,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与技能所蕴含的生活意义。当然,如果任务完成后的成果(或结果)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更为理想,能让学生更切身体会到知识与创造的实际价值,从而激起更强烈的学习与探究的愿望。国外项目式学习展示经常邀请与“项目”有关的社会人士参与评量,其意义就在于此。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市清澜山学校教科研负责人)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2日第11版 版名:课程周刊·教改视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