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威胁还是讨好,都只证明家校关系的扭曲

原作者: 寇竹卿 来自: 凤凰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9月21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名家长和老师的聊天截图,这位学生妈妈报出了自己任公职的单位,还把学生爸爸、爷爷,以及近亲属在政府职务一并讲了出来,请老师对学生给予关照。截图报官名事件快速发酵,主要的看法是家长利用官职迫使老师对孩子好点。

       这件事传播至今,据说当地纪委已经在行动,这是官方处理舆情的标准流程,比从前更快,也更严厉。在纪委调查出来之前,网传公开截图的女老师已经被离职,但又有说没被处理,还有说是学生的爷爷拿女儿手机给老师发了那些内容,事实稀缺,有点众说纷纭的样子。

       之前发生过官太太在家长群里训斥、威胁孩子老师的事,最后牵扯出官员及其家庭关系的混乱之处,再加上人们对于腐败、官本位的厌恶,对潜在不公的愤慨,报官名事件一出来,人们自然而然地动用旧有的解释框架,将其理解为家长用公职关系网迫使老师给孩子有待,但这是唯一的解释吗?

       这张图刚出来的那会,报官名的动机很让人费解。按理说,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广为人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只要有基本的社交媒体经验,都很难做出“压迫—抗拒”的交往行为。甚至让人以为是学校摸查家长背景,毕竟各种各样的背景调查在学校中相当常见。

       上海某小学在招录学生时,就是“查三代”,学生爸妈、爷爷奶奶等任职单位、职务、学历等都在调查选项中。所以,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自投罗网”式的截图,很难不让人想到更多。当然,揶揄公权力总是有市场,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互动,可能要复杂得多。

       有权势的家长不一定能对老师施加压倒性的影响力,进而让老师服服帖帖。而老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也绝对不是完全的劣势,处于予取予夺的弱势地位。更多时候,家长与老师、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是互利,学生是维持这种强弱关系迈向均衡的“人质”角色。

       我们稍作打听,就能知道在现实的家长群中,无论是富是贵,都对老师班主任采取恭顺的态度,乃至于愿意奉献出各自的关系网络为班级所用,实际上就是给老师班主任校长脸上“贴金”。而老师也明白,一旦学生毕业,家长就会无情地收走资源,这种势利的家校互动才是常态。

       所以,要是考虑到这些现实背景,学生家长向老师报出一系列家族内拥有的官衔,你可以说隐含着轻度的权力压迫,但同时,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为了讨好老师,表达的是“我们是有关系的,可以为你所用”。当然,也有可能是恩威并重,炫耀权力和讨好取媚按需供应。

       在“严书记的女儿”那件事中,抽离出来的主题是“官太太仗势欺人”,就事论事来说,一是官太太对社媒爆炸缺乏基本素养,低估了纪委强化体制内约束的决定;二是它满足了人们压制权力的想象,展露了监督公权的集体渴望。但老实讲,它很可能只是个案。

       所以,在报官名这件事上,单单靠那张截图来谴责权力压迫,还需要前因后果的事实呈现,也要考虑家校互动的实际背景。传言那番报官名是爷爷所为——考虑到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或许是成立的。如果是那样的话,讨好老师的成分恐怕更重,揣测为是“威胁老师”,动机还是弱。

       有论者在事实匮乏的情况下,用焦虑论来解释报官名的动机,应该说是比较讨巧的。面对家长群里家底更厚实、关系网更广泛的家长竞争,在竞夺老师和学校照顾子女方面,要说没有焦虑是假的。然而,这种焦虑不止家长有,老师校长也会有,大家都是戴着“镣铐”在舞蹈。

       在纪委高压整顿下,嚣张跋扈的体制中人其实极少。对体制内严管,对体制外遏制,早就成为常态。这种跨越体制内外的管理原则,很少会被大面积突破。正是出于这个判断,才会推断“官太太发威”是个案,家长报官名很可能也有隐情,内里的曲折有待事实检验。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个案还是有隐情的事例,都很容易被纳入批判性的框架里。尤其是,针对公权的不满,越来越体现在琐碎的社会事件中,这让社会情绪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弥漫式存在,像某种充满空气的易燃物,极容易被点燃。为什么会这样?很值得仔细品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