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热爱与挑战打造强者之路

原作者: 何思萌 宋琳 来自: 中山大学团委 收藏 分享 邀请

王彪,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方院长。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于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一直在核安全关键技术、微纳米材料物理与力学,特种激光晶体材料和激光器制备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出版两部专著,被SCI收录国际学术杂志论文300余篇。已获公开和授权的发明专利30余项。2004年6月被中山大学以第一层次人才引进,2005年10月-2014年1月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主导筹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并在2010年学院成立后,任该学院的中方院长。连续入围2014-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目前还兼任广东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力学学报》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辛辛科研路,梦想与繁星相伴

“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都要有做学生的态度。”在谈到自己的科研探索历程时,王彪的好学精神与认真踏实的求学态度给采访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认为科学的专业之分应该不是那么重要,这都是人为的分割,我个人非常主张跨学科,也做过很多跨学科的研究。看上去几方面的研究我好像都在做,但其实本质都归属于理工学,一个大学科下的子项目。即使你已经是某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但在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上,你首先还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内容,才能有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正是凭着这种跨学科学习的热情,在取得固体力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后,他又在光电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核安全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收获颇丰,贡献良多。

回忆求学时代,作为复办早期的博士,王彪从选题到整个实验室的搭建,再到理论方法的探索,很大程度都只能靠自己,且国内研究成果近乎空白,需要大量阅读外文文献。这一过程中,导师不会帮助学生想问题或是定方向,只会在学生提出想法的时候,评价优缺,给出具体建议,对个人的探索与思辨能力的要求远高于现在。虽然是“白手起家”,走了不少弯路,但王彪觉得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自己,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事感兴趣的行业,在外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自己乐在其中,并不会觉得那么苦。”王彪把自己的研究经历概括为“苦中有乐”,他坦诚地表示,任何青年人都会有一些阶段很难熬,但只要心底足够热爱,总能坚持下去,找到突破的办法。热爱可以促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做着热爱的事情,就能去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收获的成果还能有益于国家;尤其是在面对国内科研的一些“空白地带”时,更要迎难而上,这样收获到的将会是充实和满足。

筹建中法核,奏一段美丽摇篮曲

王彪介绍,中法核学院自2006年开始筹备,于2010年正式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开始对外招生,2010年9月,学院迎来首届学生。中法核学院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的精英教育模式,结合法国在核能工程师培养上的先进经验、产业优势以及国内的优质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国际一流的涉核相关产业的高级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以服务于快速发展的涉核产业。

与其他学院不同,中法核学院创新六年培养体系,前三年为精英学校预科阶段,课程设置以法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等基础课程为主;后三年则为工程师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更加侧重专业性,课程安排也变得更为紧凑。高强度的课程设计与国际化的教学模式锤炼出中法核学生异于常人的吃苦精神与强大的学习能力。用王彪的话来说,“中法核是一个强者的学院”。

作为中国核人才培养的先驱,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成立具有历史的首创性。“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国际化高端精英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吸收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体系的优势,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精英培养体系。”王彪介绍说。“中法核的核心是鼓励老师投入很多精力在学生身上。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真的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花很多时间在教学育人上。”他对学院老师非常欣赏,赞扬之余是对他们爱岗敬业的感动。“我上了一门属于核心课程的课,平时课后会跟学生聊天,我感觉还是要多沟通、多接触,才能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王彪说道。一位来自中法核学院的学生说:“院长很忙,但也会给我们上课,而且讲课不刻板,从容之间就向我们传授了很多知识。”

关注学生,立足学生,尊重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是中法核一直以来所贯彻追求的,同时这也让精英培育更有温度。

“看到学生做出成绩,内心就很满足了。”王彪语气温和地说。

严进严出,锻造时代精英强者

被问及对中法核目前培养模式的评价时,“强者”一直是王彪提及的高频词和关键词。他笑称,学生中广泛流传着,中法核是凌晨还在写作业的学院,但或许也正因为这种较高压的培养,中法核才能像今天这般新叶抽枝,飞速发展,锻造出有实力、有本领、追求卓越的行业精英。

“我们培养的是强者,是能够承受未来国际竞争压力的人才。”他表示,大部分优秀的国外学生晨起日落泡图书馆,心无旁骛地做学术研究是常态,而我们的优秀大学生,尤其是中法核这类跨学科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来迎接国际竞争压力的挑战。如果说高考是“严进”,那中法核严格的论文答辩制度与毕业资格标准,是当之无愧的“严出”,而这也切实保证了从中法核走出去的都是高素质人才。“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每年都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必然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说起自己的学生,王彪一脸笑意。“他们的就业非常广泛,国企、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等等,中法核的毕业生精通双外语,抗压能力非常强,有着工程学背景,同时也学习过系统管理,项目预算等内容,整体素质是非常高的。”王彪与毕业生们始终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即使他们已经毕业离开了学院,但是王彪同样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积极了解他们的就业动态,这也似乎成为了他习惯性的生活节奏。“我们从来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育人本身更是我们的追求。”

“你要说是年轻人能力不够,我不相信,年轻人能力是够的,关键是他们愿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挑战。”他强调,年轻人要改变进了大学就可以休息一下的幻想,进了大学后更要努力拼搏,因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让你圆梦的地方。“不能让‘不用功’成为主流,否则风气就会被带坏。看齐优秀学生,这才是我们的导向。”王院长的寄语朴实无华却发人警醒。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