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蒙为何对孩子如此重要?


科学课重回一年级,科学素养在基础教育的地位得以提升,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了幼儿园科学课程与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极大地保持了儿童科学探究的连续性,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儿童的认知活动是受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直接驱使和控制的,它们是使儿童的认知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孩子生来都充满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有问不完的问题,脑子里满是大人们看来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可否认,有时候大人很烦孩子的刨根问底。殊不知,这正是孩子的科学探究之举,是使儿童永远保持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一二年级和幼儿园的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决定了探究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途径。所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科学课是非常必要的。

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在反思我们的科学教育没有发挥好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我们的“唯分数论”理念正在一步步扼杀孩子们好奇、好问的天性,驱使他们远离生活,与创造性渐行渐远。

当下,很多家长对考试成绩趋之若鹜,至于孩子们怎样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是否有创造性、是否有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被忽视的。

比如,前几天,上海小学一年级《暑假生活》的作业引发讨论,作业要求每晚7点至9点之间观察月亮,坚持28天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后来有人质疑说,有半个月的时间月亮在凌晨至清晨才出现,孩子们没法完成作业。但即使孩子没能半夜起来观察月亮,月亮依然还在。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让孩子们观察月亮,会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业。至于孩子们是否掌握月相与天文知识则退居其次。

不管教与不教,孩子探究与否,科学现象就在那里。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并要求执行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使科学探究走进儿童的生活,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学前教育在这方面已然率先做出改变。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把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个领域,在幼儿园历次课程改革中,一直包含科学领域的教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科学课上,教师已经摒弃了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让幼儿通过探究操作来体验和发现,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思考用绘画或者记录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记录了自己的探究过程,又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无异。

近日,我去青岛参观幼儿园,课堂上教师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科学课《彩虹》,利用不同液体密度不同的原理,让孩子们自己做出类似鸡尾酒的彩虹。整节课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用量杯、量筒调配不同颜色的液体,探索兴趣之高、使用实验器材之娴熟令人惊讶。虽然他们还不懂得密度的含义,但科学启蒙教育的种子已然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幼儿园教师知识观和教育观的改变,体现了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对孩子们科学精神地构筑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学前教育在科学领域方面做出努力,转变了观念,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科学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什么科学课在幼儿园和学校难以深入开展呢?

重要原因是师资缺乏。科学既包罗万象又理性严谨,没有好师资难以支撑孩子的学习。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女教师占了绝大多数,由于对物理、天文、化学等科学知识缺乏必要的理解,加之工作后缺乏科学方面的培训,这才致使她们对科学课望而却步。笔者有次参加幼儿园优质课评选,教师让大班的孩子做大小玻璃球在不同坡度、不同材质坡面滚动落地的实验,后来有的孩子直接拿两个球从同一高度往下扔,教师引导讨论,孩子们一致认为大球重先落地,教师在小结时居然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完全忘记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二是来自家庭的阻力。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探索是瞎玩,他们宁肯花钱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去自由探索发现。“下雨天往家跑的是大人,往外跑的是儿童”就是真实的写照。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毛毛虫爬树等都能引发孩子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探索,但即使有个别家长允许孩子观察,也不能从后续上支持孩子解决问题,探索活动往往“无疾而终”。

三是国家在科学方面引领与投入较少。虽说国家重视科教兴国,但由于对广大群众缺乏必要的宣传与引领,大家对科学启蒙教育还是不太重视,基层学校也普遍缺少必备的实验室和实验用品。没有材料支撑,儿童的探索活动必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期尤其需要通过各种感官、操作、实验等直接与材料进行“互动”来发现和认识材料的特性。如教幼儿认识三原色,只有提供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染料,让幼儿自由组合,才能直观看到生成的橙色、绿色和紫色,否则,光靠讲解孩子是不能理解的。

科学现象藏在生活中,科学精神藏在孩子身上。基础教育科学课刚刚起步,虽说暂时有困难,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教育新路。

科学师资缺乏可适当借力。幼儿园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师资进行统筹安排,挑选骨干教师担任科学课教师。根据国家教育大纲,边学边教,边教边研,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放手让学生们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合作交流,就能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客观的态度掌握实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

除了培训科学教师外,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也要充分利用。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很多还是专业技术人才,借助于他们能有效拓展科学课程,如家长助教活动,就能有效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短板。

另外,图书馆、科技馆、教育实践基地等均有自身的优势,能从更高、更远、更宽的角度让儿童在科学探索路上走得更远。

国家专项资金需加大支持。包括培训科学师资的资金和建立科学实验室的资金。高等院校要根据教育的需求,开设科学专业。同时,有一些相近专业可以兼顾科学专业,以尽快培养出适合幼儿园和学校教育的合格科学教师。

当前,幼儿园都已配备了科学发现室,学校配备了实验室,教师万不能让这些专用室成为摆设,一定要让儿童走进去,亲自动手实验。即使科学实验器材缺乏,也可以引导学生和幼儿用日常用品代替。如,让幼儿学习沉浮,可以用脸盆盛水,用石头、铁钉、泡沫、树叶、易拉罐等常见的废旧物品作为沉浮物,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也完全不影响探索结果。所以,实验器材不一定非要买来,生活中随处可取。尤其是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用尺子能测量,用步伐、绳子等依然能够进行自然测量。

家长观念要转变。通过讲座、分发宣传单等形式要让家长明白科学教育对个体及国家的重要性,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越丰富,孩子从中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积累的感性经验就越多,探索就越多。与其让孩子上补习班,不如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要让家长明白,任何依靠教科书来教授幼儿知识的教育,都是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都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科学学习。春天来了,让孩子看看河流解冻、燕子飞回、草木发芽等,比在书本上讲春天来了更为有效。

家长要珍视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要觉得孩子总提问题烦人,要支持、鼓励孩子的发现和发问。即使家长不知道答案,也完全可以通过查阅书本、网上查找、请教专业人士等多种途径,和孩子一起走进探索的世界,一起成长。


结 语

儿童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关键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要做“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珍视儿童生活的独特价值,把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化成儿童科学知识和经验,让儿童发现世界的神奇,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让科学成为其终身学习的源动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