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 直面真实生活难题

原作者: 王程程 来自: 中国教育报 收藏 分享 邀请


我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因此平时多数时间比较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我清楚地看到,进入青春期后,大部分中学生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异性同学的差异,进而产生好奇、羞怯甚至排斥、抗拒的心理。尤其到了初二阶段,异性之间的排斥、抗拒心理尤为突出。这样的情况也给我们班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考试后,男生偏理、女生偏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课堂讨论时,男生女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课间活动时,男生对女生的申诉越来越多……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这类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刚好,道德与法治课中有专门的一节课“男生女生”。我想不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来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一些观点,二来还能解决班里的一些问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我试图从生活中班里男生女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入手,把这些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带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走进了课堂。

随心所欲选座位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吧。这节课跟以往不同,大家可以不在规定的座位上学习,每个人可以拿着自己的书本和学习用品先站在教室的左右两侧,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位置坐下来。但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争抢座位而发生打斗啊。”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一阵欢呼雀跃,迅速找到了自己最中意的位置。坐好后,就开始了叽叽喳喳的讨论。我告诉孩子们观察一下自己挑选位置的规律,他们看了看都把脑袋埋进课本里嘿嘿笑了起来。我校采取以四人为一小组对面而坐的教学方式,结果想必您也能猜到:男孩子围坐在一起,女孩子围坐在一起。

我趁机提问班长:“班长同学,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班长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我们班男生女生搞分裂啦。”听到这句话,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我也笑着说:“哦,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吧,你们男女同学在搞分裂啊。搞分裂行不行呢?咱们就利用这节课讨论一下。”

巧妙设计促转变

接着我们又开展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策划一下班组每周三大扫除和每周四培植科技试验田的人员分配,可具体到哪部分同学做哪些工作。我刚布置完任务,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就朝自己的女组长招手了,并小声嘀咕着:“组长,过来啊,分配这个你最在行。你别在那儿坐着了。”我假装在看课本,没有阻止这个男生的行为。又有一个组的男生朝女组长招手:“组长,你也过来吧!”这时我清了清嗓子说:“想过去的同学就都过去吧。”一时间学生们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小组中,开始了有序的讨论。

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基本一致,就是班级的细致活要女生做,体力活要男生做。再问学生为何这样分工时,他们说,刚刚意识到,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男女分工合作更有利于班级的建设。

课堂进行到这里,我估计孩子们已经能意识到男女同学交往的必要性了。

循循善诱促思考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益处,我想有必要继续“煽风点火”。我把学生的初一期末成绩进行了一个小梳理。列出班里语文、数学前20名学生,让学生数一数每门学科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再求一下男女生在语文、外语、政治、数学、地理等科的平均分,进行展示。看了展示,学生不难发现,男生理科成绩相对好一些,而女生文科成绩普遍较好。我乘机让学生谈谈男女生学习中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说明解决方案。学生们对这种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男生平时有些清高,不爱理女生;而女生有时爱骂男生,看不起男生。尽管彼此之间有矛盾,但学生一致认为:男生女生在学习上必须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学生的这种感悟让我喜出望外,但我还是不罢休,继续“火上浇油”。

彼此夸奖促接纳

我让男女生相互夸夸彼此的优点,可以具体到个人。在孩子们的眼神和发言中,我欣慰地看到了男生与女生已经开始慢慢接受对方、欣赏对方。接着我又提出了异性交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要采取的一些态度方法。

进行到这里,课堂已经接近了尾声,而也正是这个尾声,让孩子们看到了生活在集体中的快乐,回想起了他们曾忽视的一次次合作,更让他们畅想摇起友谊双桨,收获友谊硕果的明天!我将学生平日的照片做成了一个小视频,在歌声中、在感动中,我的课结束了。

下课后孩子们把我围住。几个女孩子挂着泪对我说:“老师,那段视频太感人了,我都哭了。我看到我和我们组的同学相处得那么愉快,但我从未在意过。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欺负男同学了。”另一个女孩趴在我的肩头说:“老师,我也从来没在意过,班里的男生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他们从来都是默不作声的。他们太了不起了,我以后也不会再生他们的气了。”我们班长更是高屋建瓴,他说:“老师,不仅视频好,我觉得整节课都那么有意义。不仅让我们班男孩女孩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关键是让我们知道要珍惜这段友谊。”

整整一节课,学生未翻书,却打开了生活这本厚重的百科书。道德与法治课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想或许应该是: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教师其实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寻各种案例,也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教材设置的活动一步步进行。直面学生真实的生活难题,让课堂多一些生活气息,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