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互联网+时代学校如何开发课程、设计教学

已有 173 次阅读2017-4-1 10:53 |个人分类:名家分享|系统分类:教学感悟| 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 李彦宏, 在线教育, 工作报告

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在讲未来学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景象?


今年刚结束的两会,已经将人工智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国人对智能机器人将不再陌生。从谷歌Master以60场完胜中日韩三国顶尖围棋选手,到《最强大脑》中战胜“鬼眼之才”王昱珩的机器人小度,恐怕再也找不出一个概念像人工智能这么火了。百度CEO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是真正的一场工业革命,它将拉开未来社会的大幕。那么透过大幕人们又能看见什么?


在智能化的工业革命将要到来之时,许多未来学家分析: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这种融合趋势下,未来的社会结构将发生变化,目前预测未来社会将会朝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1智能化(人类-机器)



世界向智能社会改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将使得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机器人替代了人类所不能承担的许多高风险工作。人类的滞后性认知将惊喜于智能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而发出惊叹:世界发展这么快,我想都没有想到



2虚拟化(现实-虚拟)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加速化,依据O2O、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新产品、服务、智能汽车、苹果交通工具、远程诊疗、虚拟实验室等,使得物理学上的日常空间、社会经济活动全面虚拟化,人类的经验、认知领域开始变得模糊,虚拟化社会创造出新的服务产业。



3超链接(人类-人类)



向超链接社会发展数字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推广,扩大了人类的交流范围,引发新的集团行动形态。在智能化、虚拟化的基础上,未来科学将实现人脑与智脑超链接,人脑与人脑超分享,人类的创造力,会井喷式爆发。智能社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美好风光。


这样的社会何时到来,未来学家、科学家霍金的判断是2045年。他说2045年,机器人将主宰人类。不管霍金的预言能否实现,我们确实已经看到以下的画面:



李开复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取代50%工作”!股票市场上,人工智能的概念股持续大涨!互联网将撬动地球快速运转。

                                                       


电影《AI》告诉我们,机器人在未来可能会拯救人类社会!


《机器人总动员》告诉我们,机器人不仅可以拯救社会,而且还会谈恋爱!


《哦,机器人》告诉我们,机器人不仅能够拯救社会、谈恋爱,而且还能够自我进化!机器人保姆、机器人情侣在西方市场开始出现。


基于以上的基本介绍,基本认识与判断。在2016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各成员国的经济学专家达成的共识是:在数字与生物产业、物理学等融合的基础上,新工业革命的余波将在未来的二十年内,使现有职业的60%消失,智能机器人将能承担人类社会一半的劳动力,2035年后,智囊人、智慧人将是世界最稀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智能、数据将改变人类的生活。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面对世界如此变化,教育怎么办?怎么接受智能社会的挑战?


我们说,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基本形态。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还是用过去的经验,教今天的学生,去打一场未来的战争,我们无疑会被时代抛弃。


怎么办?考量我们当下的教育,正处在教育3.0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教育具有无边界、互联、共享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各国对此都进行了很多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都是教育所做出的应有的积极应对。


放眼世界,美国早在五、六年前就发出了地平线的报告。芬兰正在开发大数据时代的课程设置改革,新加坡、俄罗斯、日本在研究人脑的再嫁接,再生技术。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案例。


当然,在这样的浪潮中,也有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探索中遭遇困境: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花费大量资金买来的设备沦为“花瓶”。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我认为主要是我们的好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上个世纪参加工作的老师,在中学、大学完全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所以面对这一信息技术、大数据浪潮的冲击,就会茫然,无所作为。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十年以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会重蹈覆辙,就像现在我们个别五十岁左右的教师那样,处于彷徨悲观状态。


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了解未来社会,根据时代的要求,设计未来学校,开发未来课程。我们应该明白:



1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



未来学校,紧跟今天当下社会的慕课、微课程的浪潮,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在网上找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


尽管现在的优质课程资源还不够充足,但未来我们将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一门教材、任何一节课的优质课程资源。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冲击下,优秀师资开始共享。


今天人大附中的同步课堂已经开到了新疆、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薄弱学校,而在线教育则让学生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在网上看到优秀教师的授课。


未来,独立的教师群体将会崛起,一大批“身怀绝技”、具有冒险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教学的优秀教师会从公办学校走出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给,推动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学校将会成立更多的课程中心,学习中心,资源中心。所有学校在更加开放的环境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凯文·凯利指出,“把最不可能共享的资源实现共享,这就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未来学校,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固定,随着课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而学校本部则更多是提供学习环境、成长导师以及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2未来的学校,教育“以人为本”



2009年,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委员会正式提出了“21世纪学习框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包括“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和“生活和职业技能”。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总体来看,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教学结构的内在基础。


现在,已经有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实践探索。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制、重庆市谢家湾小学通过课程整合,将学校原来的十二门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这些来自一线的创新实践正在给传统教学结构带来冲击。


未来的教学将会打破固定的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这将成为未来学校变革的主导趋势。



3未来的学校,学习是个性化私人定制



今天,传统学校的组织形态优势正在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凸显,尤其是标准统一、组织固化、运行机械以及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陷更是让学校教育饱受质疑。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学校组织形态。比如,由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人投资的Altschool, 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定制一个最适合他的课程计划,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学校就像一个科研大作坊。



4未来学校更强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在大家都在谈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对于建立未来学校和有什么启示呢?中国的核心素养模式,包括三块:第一块文化基础,第二块科学素养,第三块就是社会。见下图: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人,美国人也在总结,未来的学校学什么。美国人认为核心是能力——创新、批判、沟通、合作



美国的核心素养——创新的第一条件是批判。另外,互联网特别强调合作,互相理解,但是跟我们的“社会人”认知不同的是,他的社会人是建立在个体人的情况下,所以特别强调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品质,放到大的社会来讲又特别强调公民,公民实际上就是担当和奉献这两个东西。


整合以上四个要素做一个对照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的同异。


第一个相同的,大家都体会到未来的学校就是为未来服务的,不要看太远的未来,就看现在的未来也就是21世纪,需要的就是创新、批判、沟通、合作。


实际上未来的学校强调的就是一个东西——核心素养。如果把核心素养放到学习里面,我们学会什么能力呢,就是学会面对复杂情境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能力、写作能力。


另外,在美国,大家特别热衷谈论STEM,这个也代表了未来学校学什么的趋势。



从最初的STEM,后来加上“A(Art艺术)”成为STEAM,再到现在的STREAM,当中又加入了R。这个R是什么呢,就是现在讲的写作能力(Writing)。为什么写作能力这样重要?因为团队合作最重要的是写作。


中国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也做这个调研,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学家来做对比,差别在什么地方?


差别不在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在写作。获得诺贝尔奖的要比一般的科学家写作能力高上20倍,这是统计的计算,但是实际可能是100倍。



未来学校如何开发课程和教学?



上述所言,我们基本明确未来学校的课程不是独立的,更多是整合的。如果未来的学校学的东西是整合的,那该怎么教,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1教学倡导深度学习



为什么提出深度学习,是因为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互联网之前的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对着所有人讲,而现在很明摆的老师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媒体也变了。


原来全是书,现在都是电子的信息。如果老师还按原来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的话,没有人要听的。不像以前,所有人都记笔记,是因为怕丢掉知识点。现在我才不怕丢了,你随便讲什么,我自己上网可以查。


因为谁都拥有信息,所以强调深度学习就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把碎片化信息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知识就是事实和程序,老师教学就是把这些知识和事实教给学生,灌到学生头脑里面。谁有更多的知识和程序,谁就有学问,过去有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今天这句话要重新考虑,有知识就能发挥力量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怎么运用知识。


深度学习不很看重对知识的认识,强调的是它的连接性。因为碎片化知识到处都有,而对信息的加工连接却并不常见。深度学习的任务是整合的东西,深度学习的方法一定是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数字化的运用,因为现在都是信息社会。


深度学习最典型的一个样本,就是美国式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最初是从中学化学老师开始,因为化学老师有很多的程序,学得快和学得慢差距很大。因此,老师们决定将所讲东西全部做成微视频,供学生课下观看。等到上课的时候,主要内容成为了讨论。



未来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尽量利用信息的技术把我们低层面的东西交给学生去自学,然后更多的是活动。所以未来学校和传统的学校课堂不同,很明显,传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下层,未来都在上层。



2教育与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改变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 AR/VR技术——提供有真实感的学习体验。


  • 云计算——能够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使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 大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并改善学生的水平。



  • 人工智能——容易获取信息,支持个性化学习。



时代在变,教育的核心不变



教育中技术永远只是手段,核心是培养人,学校培养人要通过课程来实施。


作为学校,课程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每个时代的课程基础不同,有三种趋势会对未来学校课程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数字传输,二是兴趣驱动。三是技能2.0。


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深层变革的主动力。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全面迈入信息时代,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用。但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


面对未来社会,我们要明白: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


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


因此,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而是应当先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作者 | 肖远骑,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教授,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督学。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