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应该抱有怎样的信念——《论语》启示

[复制链接]
叶子老师 发表于 2017-10-21 0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完整地说,我的问题是:一个人,抱有怎样的信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者?
我一直在惆怅,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很多都各有鲜明的特点,厨师擅长做饭,医生擅长治病,作家擅长写作,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擅长什么呢?擅长教育别人?传道授业解惑?所说的这些到底是什么呢?很难有一幅鲜明的图景呈现在眼前。教育者的鲜明主体似乎消融在学生之中了。一个教育者与其他人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集合再缩小一些,教育者群体中,又有哪些人称得上是教育者的脊梁?理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人的精神和行为是教育者之所以被称为教育者的根本。
我想从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为出色的教育者中寻找答案。
孔子,万世师表。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东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孔子本身体现出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纵观《论语》,我找到如下的答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信念,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区分出“性”与“习”这二者,正是指出:1.教育者是有可为的。2.重视孩子“习”的培养就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推广一下这个命题:好奇心的养成重要的是培养提问的习惯,同理心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培养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处境的习惯,乐观态度的养成重要的是培养从积极的角度看事情的习惯等等。这与美国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广为传颂的观点相通:“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相信教育的力量,是相信生命像种子一样,拥有生长的巨大可能性,而良好的习性成就这种可能性。
“有教无类。”不分阶层不分出身,都应该有受到教育的权利,都可能受教育而追求成为君子。孔子有志于传承文化,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这延续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同样的信念: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相信教育的力量。
为什么教育者应该如此执着地相信教育的力量?这种相信是来自于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因为我们相信生命自会有向上勃发的力量,等待恰当的时刻,给以开导启发就已足够。相信教育的力量,背后是有一个更坚定的信念的支撑:相信生命的力量。
《论语》我已经读了十几遍了,但我在产生疑惑的时候仍然会再翻开这本常读常新仍读的书。这本经典,在我教育价值观建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到我最开始的问题:一个人,抱有怎样的信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者?重读《论语》,我找到的答案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但,这就是终点了吗?我还不满意。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我尝试再加上两点:除了相信教育的力量之外,还应该不迷信教育的力量。而在相信与不迷信之间,去发现和促成生命生长的可能。
以上三点,暂时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附:我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做的《论语》思维导图。
    ​

为师的厝 全国教师及教育资源交流平台 http://wiseteacher.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