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艰难起步——培养核心素养的中国创新之路

已有 226 次阅读2017-4-1 10:45 |个人分类:名家分享|系统分类:教学感悟| 核心素养, 创新

王  雄

艰难起步——培养核心素养的中国创新之路


想起这个题目“艰难起步”,是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压力,这个压力不仅仅针对我自己,也针对还没有进入课改之中的校长和老师,而且,还针对顶层设计的教育部的专家和官员。林崇德老师给我们论坛的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他也感觉到这次改革压力非常大。


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中国经历了一场比较深刻的也曾经是声势浩大的,牵动着千万教师的新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情况到现在还在总结的过程中。有人看到它的缺陷,看到它的不足,也有人看到它的成功或者收获,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要启动新一轮改革,这个命题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讲,所面临的困难要比第一次还要大很多。所以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并不轻松。

match
 

各国教育改革正在追寻的关键问题

 

首先简单说一下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欧盟、经合组织、联合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21世纪的前后开始启动新的一轮改革。上一次改革实际上是20世纪780年代开始启动的。这次的启动源于90年代对21世纪的研究。当然,这么说还是有偏颇的。20世纪中期就有这种计划为未来做准备,比如“2061计划”。联合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四个学会,后来到21世纪的时候提了5个学会,对未来人才发展方向的一个研究和思考。新一轮的改革是基于对整个人类教育的研究,还有就是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研究。

199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出版了一部非常重要的书籍《学习原理:心智、经验与学校》,这是世界最顶尖的行为和社会科学委员会与教育委员会最重要的成果。在2000年,NRC又组成了世界顶尖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邀请了全球各个方面的专家,重新修改编写并出版。这本书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不要假设研究应该先在隔离的情境下进行,然后直接交给实际执行的人。相反,研究者要与实际工作者合作,来界定重大问题,并且定义出应该进行的研究和组成人员最有效的沟通策略。

这本书的编写人员涉及心灵学、认知发展、脑科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等很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学习的变革。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人需要向着什么样的方向来发展。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中国的这一次改革也是追问这些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遵循学习科学的进步来培养?这两个和整个世界的各国的研究是相通的。

人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在国际各种教育研究当中,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热词,但是,核心素养本身涉及的面也很广,有的研究偏重于技能或者能力,比如说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应用的能力;还有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更加重要的一项被称为价值能力,也就是说品行结合的实践能力。人的品格和它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之前能有基本的价值判断,然后再行动。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的共同点就回到了很多国家的学校已经重视的品性教育或者价值教育。

我们在对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些东西是熟悉的,比如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说教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这些实际上很多学校都在做了。但是,目前最缺乏的一项是价值教育,在中国目前非常缺乏。

在过去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都知道当时确定的三维目标,第一个是知识与能力;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第三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观在上次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的并不多,能够落实的学校更少。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上一次的改革所出现的问题,要在这一次当中加以弥补和强化,这是第一个问题,各国也在思考这个价值教育的问题。实际上,全球面临的问题,比如说环境被破坏,人类的生存遭到挑战,另外就是高科技使得我们智能机器的发展非常迅速。有人预测,这个世纪是“人类”将要结束的时代,以后可能没有人了,而是只剩下机器人。人类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吗?

这些思考真的在追问着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要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当科技迅速发展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在改变的时候,我们要追寻的究竟是什么?这是第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改革?


这次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有哪些变化?以及从这个背景中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推进深化课改?


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着非常迅速的变化,我们看到高楼林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化、信息化也让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同时,我们又看到这样的一种高速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人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被经济浪潮冲积后陷入忙乱或无助,常常迷失在变化动荡中,甚至忘了我们的初衷

主动或者被动参与教育改革的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实际上也要知道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程改革?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我们在进行改革,我们可能很热心,甚至花了很多钱,花了很多精力做事情,可是,我们要反问自己,这些改革真的对我们自己有利吗?真的对孩子们有利吗?由此我们就要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今年我是52岁,30年以后,当我80多岁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但是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会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校长、老师们也可以想一想,当我们退休以后,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人类的未来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关系很大。我们每天在和学生进行互动,进行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做得好,帮助学生寻求到人类未来需要的品质或价值,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社群,那么,未来可能就会更好;如果我们做的方向错了,让这一代学生相互排斥,没有爱心,未来可能就是我们难以设想的。

新一轮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设想未来的机会。从这样的一个层面来看,我们今天的迅速发展,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

这种快速发展的世界,我们能看到是往往全球化、信息化,但是还有一个常常会被遗忘,或者说被忽略,这就是多中心(也可以叫去中心化)。这个多中心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时代。刚才在论坛的一开始,我们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讲的是四川省宜宾市凉水井中学的教育改革,这样一个教育改革是在偏远的山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学校,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校长和他的老师们探索全新的教育改革路径。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并且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今天中午,龙云君校长将向大家做具体介绍。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首先,地点已经不重要了,信息互通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点,哪怕这个地方是偏僻的,是贫穷的,但是,你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你的声音独特而有价值,就可以影响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时会让人迷茫,让人们对改革充满怀疑,不满甚至排斥。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很多校长、老师对新的课程改革,抱有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可能也是怀疑的,包括我自己。当然这种怀疑是积极的。因为怀疑的越多,冷静思考也会越多,我们的行动就会更审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时代也是温暖的,也是有很多人充满爱心和关怀的。

在很多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公益机构纷纷涌起。五年前南京的公益机构还很少,现在涌现了几百家,民间自发的行动起来,这是社会向着良性发展的体现。有些教师封闭在校园里,没有参与到这样的活动当中,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量,看不到社会的希望。所以,社会情绪在这两方面都是有的,有迷茫也有希望,有关怀也有冷漠。在这种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下,要想让课程改革得到人们的支持,实际上还是要更深入地来探讨改革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

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些人,首先是一千多万的教师,然后,就是心情非常焦急的家长,他们有数千万。当然还有更多的是亿万学生,这三个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其次,是我们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实际上也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改革的目标和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要做自己的选择。

此外,还有涉及到各种相关机构,比如说大学的研究机构、公益机构,还包括教育培训机构,我们不能简单排斥它,他们也是相关方。还有媒体,还有一个利益方,我觉得他们很重要,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企业需要人才,也是人才最终的去向。我们培养到最后,是要把人才输送到社会去,到各种企业机构去,可是他们的声音,在改革中常常被忽略了。

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应该在这次改革中发出他们的声音。这一次大会,这几部分人我们都请到了:我们特别请了企业的代表,早上的沙龙以及下午都会有企业方面的人士讲出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希望。我们也请了媒体、培训机构,还有大学的研究机构,有好几个公益机构。我们还特地邀请了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还会参加沙龙,大家可以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新一次改革需要的是一种多种利益群体的参与。在这样一种多元的结构中,可能还会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说理念与现实、目标与行动等。

现实中有两个方面在我们调查中是最重要的,影响也最大的。首先,是应试教育问题。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换句话来说,我们不可能取消中考,取消高考,这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师已经表达了这种希望,他们认为,教育改革要成功,首先就要取消考试。这是不可能的,考试肯定会有,而且越来越专业。另外就是体制,可能体制是更需要变革的,体制向什么方向去变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仅牵扯到教育界,还牵扯到很多其他部门。因此,改革不可能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它本身就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一定是在一个矛盾纠结的过程中,在充满争议的过程中进行,主导改革的人既要倾听各种声音,也要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是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

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目标与行动。如今很多学校都很重视安全,很多校长都知道安全是非常关键的。但我这里所讲的安全是行动的安全,就是你让我进行改革,让我进行学校或者课堂的课程变革,我首先要判断一下你让我做的这件事情对我意味着什么,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我要评估他的安全系数,所以这是一个理性的校长和老师必须要考虑的。

可能我们上一次课程改革太仓促了,找几个专家来一讲,培训一结束,然后发教材,就进入课堂。但是,教师的理念还没有改变,行动更不会改变。只有人们达成理念上的共识,行动也得到训练,效果才能显现出来。理念共识和行动训练都缺乏,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校长都会觉得不安全。这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要实现目标,还需要财政支持。我们准备拿多少钱来开展这次课程改革?我们国家的教育财政在硬件投入上花了很多,而用到教师身上的太少了。因为这牵扯到很多教师要用业余的时间去学习,要用业余的时间去改变自己,还有更多的是我们乡村的学校,它的条件还没有具备,那怎么办?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除了上面提到因素外,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协同。相信社会改革的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协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以,这次论坛特别增加了营地教育的内容。

  要想取得这次课程改革的成功,一个基本的制度就是利益相关方要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如果没有这种良性的互动、协同发展,想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学校和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这是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这个大家都能看到,林崇德老师贺信的背后有详细的解释,我不用多说。我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能不能做到核心素养里的各项要求?我们如果做不到,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吗?我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健康吗?我们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怎么样?我们自己有社会参与吗?我们日常的实践中有创新吗?如果我们自己做到了,学生才能做到,这是我觉得是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先要提升自己,方能改变教育。这是应对挑战最基本的原则。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思考。面临变革,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系数,要让改革运行需要考虑接受度,上一次改革在这方面考虑的太少了。第二,要研究深化课程改革的准入条件,而不是用行政命令一下进入,要尽可能让学校实施的条件得以改善,在逐步进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程实践拥有坚实的基础。第三,所有的利益方,所有不同意见的人们,要逐步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让自己和孩子更好。让自己和孩子更好,应该成为我们新的一轮改革的一个核心的方向。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核心素养理论架构和内容体系已经完成了如果我们能够协同各方探索一条有效的实践之路,这一场也许会延续20年影响亿万青少年的课程改革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想说的是,好的教育应该从我们自己开始,谢谢大家!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 手机版-小黑屋- 为师的厝-为师网  

© 2020 开发教育反应堆  桂ICP备20003490号-1